《敦刻尔克》不仅值得一看,还值得二刷、三刷、一刷再刷。“敦刻尔克”对于英国人来说就是个名词了,就像是诺曼底登陆,红军长征一样。而且这不是“敦刻尔克”事件被第一改编,四十万军兵最终撤回三十三万,这次大撤退对与英法而言都至关重要,对于整个二战的发展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个故事在英国算是载入教课书般的家喻户晓,这么有名的事件,几乎也是被影视剧史翻拍到烂的题材,还不乏有经典之作,所以选择拍摄这个故事说是挑战其实是一种冒险。
但是诺兰确实也完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去繁复简,在这部《敦刻尔克》中,诺兰将战争片常见的以小见大发挥到了极致。在影片里,没有过度渲染的悲壮、没有非要不可的牺牲、也没有刻意烘托的伟大。大多数人在这历史时刻仍然是以自我为主,这样的明确,反而直观表达了在残酷战争下,人类的情绪和故事是那么渺小脆弱,也反衬了其中那些微小的牺牲和奉献其实有多么的伟大和勇敢。
《敦刻尔克》难得很有新意的将战争的一端放在了第三方而非敌方。若兰不仅是叙事大师,更是拍摄自然的大师。《星际穿越》里瑰丽唯美的宇宙历历在目,到了《敦刻尔克》里,大海的波澜壮阔依然能够震撼观众。这个危险的大海在诺兰的手里拍得别有深意,因为大海之美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危险”其实是之于人类的感受反馈。这看似无情,却又安藏着深意——如此之美的大海,却因战争成了回家的最大“敌人”。
另一处别出心裁的地方,在于背后角色的选择。某别于其他战争片,总是时不时通过提及历史中的关键人物和特殊人物来给影片本身增添紧张感和重要性。在这部《敦刻尔克》中,很难得没有出现诸如斯大林、丘吉尔或者是希特勒等时代代表人物,甚至人物之间的对白都极简到了白句。但是战争片该有的惊心动魄、宏伟壮烈也都依然有,甚至更强烈。这部电影用最简单的方式,直抒胸臆地表达电影的唯一主题——回家。
在《敦刻尔克》里,诺兰依旧是诺兰,而诺兰又不是那个诺兰。告别了反复华丽场面的诺兰,凭着自己最拿手的非线性叙事,把一个早已被大家熟知的故事剪出了新鲜感和紧张氛围。震撼的配乐完美契合整个苍凉磅礴的战争场面,气氛的烘托精准到了每一刻。三条故事线齐头并进,但是又没有像以往的“诺兰制造”里花样百出,更没有什么视觉盛宴,但是战争该有的恐怖惊悚、悲怆惨烈,故事里会出现的背叛出卖和忠诚牺牲,人物之中的英勇无畏和软弱猥琐,一样没少。
有人说,诺兰的电影要至少看两到三遍,再加上大量的背景调查和剧情剖析才能看懂。这部《敦刻尔克》也许是个例外,大概是原本故事的知名度,再加上极简的剧情设计,即便是搭配多线叙事,仍然算是诺兰电影中比较好懂的故事了。但是《敦刻尔克》有一点却和大多数的诺兰电影相同,那就是它确实也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