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四面由筒子河环抱。城四角有角楼。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为故宫的正门。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面积约2380多平方米,长宽之比为9:5,寓意为九五之尊。面积是故宫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
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两条,这样就构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筑术语上叫庑殿式。檐角有10个走兽,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大约从14世纪明代起,重檐庑殿是封建王朝宫殿等级最高的形式。
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背后是雕龙屏。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元旦等都在这里庆祝。太和门和门前的狮子,一同见证了中国的盛衰历史。
走出太和殿外面的阳光正灿烂,踩着青石板就如踩着明清的风月一般,没几分钟,就看见清晰的中和殿了。远远望去,中和殿是一座平面呈方形的四角攒尖顶方亭建筑。其深广各三间,周围出廊,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钻尖式,中央最高处安装着镀金的圆形宝顶,仿佛巨大的宝珠。其尖顶部,正是四条屋梁交会处,其木构件最忌受雨水腐烂,在它的顶端罩上一个完整的金属宝顶,有效地保护了钩件。中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曾历经三次火灾,现存为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重建。殿初名华盖殿,后改中极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始称中和殿。“中和”二字是说,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用各方关系得到和顺,其意在于宣扬“中庸之道”。
中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再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
中和殿内的陈设比较简单,宝座前左右两侧是两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它是想像中的一种神兽,传说日行18000里,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放在皇帝宝座两旁,寓意君主圣明,同时为烧檀香之用。放在中和殿地平台两侧的铜薰炉,是用来生炭火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