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纠纷中,法院判决书生效后,债务人无力赔偿或不履行,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可中止执行,待有能力后恢复执行。如被执行人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且丧失劳动能力,法院终止执行。申请人发现对方有可执行财产可随时通知法院执行,包括对方工资。拒不执行判决涉嫌刑事责任,但无履行能力不承担刑事责任,可变更履行方式。
法律分析
民事纠纷中,法院判决书生效后,如果债务人没钱赔偿或不履行的,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如果被执行人确实无履行能力的,也可以由法院暂时中止执行,待有履行能力后或随时恢复执行。
如果被执行人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法院会终止执行。只要不是终止执行的情形,申请人之后发现对方有可执行财产的,可以随时通知法院执行。如果对方有工资,也可以申请法院执行对方的工资。
民事赔偿不起不会判刑,但有能力而拒不执行的情况下,则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要承担刑事责任;民事赔偿以履行和给付能力为限,如果丧失了履行或给付能力,确实赔偿不了受害人的损失,不会有刑事责任后果。但可以变更履行与执行方式。
拓展延伸
赔偿无法支付,是否会导致刑事处罚?
根据中国法律,赔偿无法支付不会直接导致刑事处罚。民事案件的判决结果是根据当事人的民事责任来确定赔偿金额,而不是直接涉及刑事犯罪。如果被判决支付的赔偿金额无法支付,法院可能会采取其他执行措施,如查封、扣押财产等,以强制执行判决。但是,如果当事人故意拒不支付或逃避执行,可能会触犯刑法中的相关罪名,例如拒不执行判决罪。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因此,赔偿无法支付本身不会直接导致刑事处罚,但拒不执行判决可能会引发刑事责任。
结语
在民事纠纷中,法院判决书生效后,如果债务人无力赔偿或不履行,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如果被执行人确实无履行能力,法院可以暂时中止执行,待有履行能力后或随时恢复执行。对于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且丧失劳动能力的被执行人,法院会终止执行。除非终止执行,申请人发现对方有可执行财产时可以随时通知法院执行,包括对方的工资。民事赔偿不起不会判刑,但拒不执行判决可能构成拒不执行罪,需承担刑事责任。赔偿无法支付不会直接导致刑事处罚,但拒不执行判决可能引发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