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典》规定,贷款金额与借款合同上签订的金额不同时,以实际到帐的贷款金额进行还款及计算借款利息。贷款人未按约定提供借款的属于违约,应赔偿借款人损失。借款人未按约定收取借款的则应按约定日期、数额支付利息。
法律分析
贷款金额与借款合同上签订的金额不同时,以实际到帐的贷款金额进行还款及计算借款利息。对于贷款人没有按照约定的金额提供借款的,属于违约,若是给借款人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一条规定,贷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提供借款,造成借款人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收取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支付利息。
第六百六十七条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拓展延伸
合同中贷款金额与实际支付金额不符,如何解决?
当合同中的贷款金额与实际支付金额不符时,解决的关键在于确保公平和合法性。首先,仔细审查合同,确认金额是否存在误差或遗漏。如果发现问题,立即与相关方进行沟通,并提供准确的证据支持你的主张。其次,尽快与贷款方或相关机构联系,解释情况并提供相关文件,以便协商修正合同或重新处理贷款金额。如果无法通过协商解决,可能需要寻求法律援助,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整个过程中,与律师保持密切联系,确保你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和理性,遵循法律程序,寻求合法解决途径。
结语
确保公平和合法性是解决合同中贷款金额与实际支付金额不符的关键。首先,仔细审查合同,确认金额是否存在误差或遗漏。如有问题,与相关方沟通并提供准确证据。其次,尽快与贷款方或相关机构联系,解释情况并提供文件,协商修正合同或重新处理贷款金额。若无法协商解决,可寻求法律援助,提起诉讼维护权益。与律师保持密切联系,确保权益得到充分保护。保持冷静和理性,遵循法律程序,寻求合法解决途径是最重要的。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一条
贷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提供借款,造成借款人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收取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支付利息。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