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方协议是评估大学生毕业就业率的关键依据,三方参与者包括毕业生、雇主和高校。协议规定毕业生的义务和用人单位的义务,以及学校的派遣工作义务。学校不能强迫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毕业生如有需要可向相关部门举报投诉。签订三方协议时需要注意填写毕业生的个人信息、用人单位信息,并加盖单位公章和上级主管部门签章。
法律分析
三方协议有什么用途?是否一定要签署?
三方协议是评估大学生毕业就业率的关键依据,三方参与者包括毕业生、雇主和高校。在三方协议中,毕业生的义务是向用人单位如实地介绍自己的情况,并按时到用人单位进行报到。用人单位的义务是如实向毕业生介绍自己的情况,负责办理毕业生有关手续。学校的义务则是负责完成有关的派遣工作。
学校不能强迫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根据规定,在毕业前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不需要签订三方协议。如果学校有不签三方协议就不给毕业证、报到证的,毕业生可以向当地的教育部门举报投诉。
签订三方协议有哪些注意事项?
1、拿到三方协议后填写毕业生的各项内容时必须要填写完整,毕业院校与专业名称一定要记得填写其全称,也就是说要与学校教务处里的专业名称相一致,不能写简称。
2、个人信息填写好后就交给用人单位填写甲方(用人单位)信息。填写好后,在下部用人单位或单位人事部门签章处加盖单位公章,右侧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所属地人事局签章也必须加盖,若此章缺失,则可能造成毕业后落户、档案转接的困难。检查用人单位名称是否与单位的有效印鉴名称一致。
3、将以上信息填写好后拿到学院学工办和学校签学校的章和意见。学校签好,三份协议按照协议书右侧边上由各方保存。
结语
三方协议是评估大学生毕业就业率的关键依据,对于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签署三方协议时,需要注意填写毕业生的个人信息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并确保填写无误。此外,还需在协议签署前检查印章是否齐全,以免毕业后遇到麻烦。
法律依据
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04-29) 第四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依法管理集体资产、合理开发集体资源、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作用,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独立运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健全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04-29) 第四条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共同富裕,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农民根本利益;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乡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五)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根据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类推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集体土地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1-08-07) 第三条 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涉及农村集体土地的行政行为不起诉的,过半数的村民可以以集体经济组织名义提起诉讼。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部转为城镇居民后,对涉及农村集体土地的行政行为不服的,过半数的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以提起诉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