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博是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提供赌资或参与赌博都是违法行为。赌博者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提供赌资者可能会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案件时,若出借人明知借款人进行违法行为而提供赌资,则民间借贷合同应认定为无效。赌博行为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一般会受到治安处罚,严重的会构成犯罪。提醒大家,小赌不怡情,大赌必伤身,切勿参与任何赌博活动。
法律分析
2021年,张某在赌场赌博,输光了自带的赌资。于是他向在场的程某借款,共计30000元。程某分六次向张某提供了借款,用于他继续赌博。后张某出具借条一份,载明借款金额及月息。该借款经多次催要未还程某遂向法院起诉,法院最终判决驳回程某的诉讼请求。
为何法院判决张某无需还款?
根据《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在此案中,程某为赚取高额利息,在赌博现场先后分六次向正在赌博的张某出借30000元用于赌博,应当判定程某明知张某进行违法行为而进行帮助,为张某参与赌博提供了条件,促进了赌博行为的发生,故案涉30000元款项应认定为赌资。赌博是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对于程某在赌博现场向他人提供赌资的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序良俗,扰乱了社会治安,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应当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
赌博会受什么处罚?
1、一般来说,是要治安处罚,严重的才会构成犯罪。
2、《治安处罚法》第70条,以营利为目的,为赌博提供条件的,或者参与赌博赌资较大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03条,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开设赌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提醒大家,小赌不怡情,大赌必伤身,切勿参与任何赌博活动,也不要借赌资给人参与赌博,否则定会血本无归。
【法律依据】
《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四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一)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
(二)以向其他营利法人借贷、向本单位职工集资,或者以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资金转贷的;
(三)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
(四)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六)违背公序良俗的。
拓展延伸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以货币形式进行的资金融通行为。然而,在民间借贷过程中,出借人往往借款的目的是为了赌博。对于这种行为,我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或者变相非法集资,或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然而,在实际司法审判中,对于出借赌资的行为,法院的判决结果因地区、法官个人观点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在民间借贷过程中,出借人应当明确借款的用途,确保不涉及非法活动。否则,可能会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
结语
赌博是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为赌博提供条件或参与赌博。同时,为赌博提供资金、放贷等行为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本案中,程某向张某提供赌资,违反了社会公序良俗,扰乱了社会治安,因此人民法院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提醒大家,小赌不怡情,大赌必伤身,切勿参与任何赌博活动,也不要借赌资给人参与赌博,否则定会血本无归。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12-29)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12-29) 第六条 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虽有关联但不是同一事实的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12-29) 第五条 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公安或者检察机关不予立案,或者立案侦查后撤销案件,或者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经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认定不构成非法集资等犯罪,当事人又以同一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