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执行可能导致被拘留,申请执行人可在案件中止后申请恢复执行。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包括罚款、划拨存款、拍卖财物等,主体为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是实现义务履行,对象广泛且法定。在行政强制执行中不得进行执行和解。被执行人若在执行期间实施违法行为,可能会被拘留。
法律分析
一、根据规定强制执行会被拘留吗?
1、被强制执行的公民可能会被拘留。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六条
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申请执行人在执行案件中止、程序性终结后,发现被执行人有新的可供执行财产或线索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
(1)申请执行人在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财产时,随时向人民法院书面申请恢复执行。
(2)申请恢复执行应出示身份证明(单位提交申请恢复执行时的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作为权利义务承受人申请的,应提供相应证据,由法院依法变更申请执行人。
(3)提交恢复执行申请书,申请书应准确填写原执行案号、申请执行人及被执行人联系方式等。
(4)明确提供被执行人现状及可供执行财产情况或线索,否则不予恢复执行。
二、行政强制执行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1、行政强制执行主要方式包括: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划拨存款、汇款;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
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
(1)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2)划拨存款、汇款;
(3)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4)排除妨碍、恢复原状;
(5)代履行;
(6)其他强制执行方式。
2、行政强制执行的特征:
(1)行政相对方不履行应履行的义务,是适用行政强制执行的前提。
(2)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或者人民法院。
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有两类:一种是由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对行政相对方直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这类机关节主要有:公安、税务、海关、工商行政管理、物价、审计、外汇管理等行政机关。另一种由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由人民法院执行。
(3)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是实现义务的履行。
(4)行政强制执行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和法定性。
行政强制执行的对象可以是物,如强制划拨银行存款;也可以是行为,如专利强制许可;还可以是人,如行政拘留。
(5)在行政强制执行中不得进行执行和解。
纠纷案件被法院审理后,若是败诉的一方在限定期限内没有履行判决书之中规定的义务,那么另一方当事人,可以选择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的申请,法院若是同意此申请,需要结合实际情形选择合适的强制执行措施。在被执行期间,被执行人若是实施了违法行为,有可能会被拘留。
结语
根据规定强制执行可能会导致被执行人被拘留。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如果被执行人与他人串通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罚款、拘留,如果构成犯罪,还可能追究刑事责任。此外,申请执行人在案件中止或程序性终结后,如果发现被执行人有新的可供执行财产或线索,可以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包括罚款、划拨存款、拍卖财物、排除妨碍等。在行政强制执行期间,如果被执行人实施违法行为,有可能会被拘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二百六十七条 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应当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认为暂予监外执行不当的,应当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以内将书面意见送交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接到人民检察院的书面意见后,应当立即对该决定进行重新核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四章 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程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执行:
(一)当事人履行行政决定确有困难或者暂无履行能力的;
(二)第三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确有理由的;
(三)执行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且中止执行不损害公共利益的;
(四)行政机关认为需要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后,行政机关应当恢复执行。对没有明显社会危害,当事人确无能力履行,中止执行满三年未恢复执行的,行政机关不再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八十三条 公安机关在异地执行拘留、逮捕的时候,应当通知被拘留、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被拘留、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予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