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的区别在于,无罪判决是指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而免除刑罚是指被告人虽构成犯罪但免予刑事处罚。无论是无罪判决还是免除刑罚判决,一经宣判,被告人应立即释放。这是因为对被告人的羁押已失去法律根据,继续羁押将侵犯其人身自由。执行无罪判决后,人民法院还应恢复被告人的名誉,保障其合法权益。
法律分析
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的执行《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如果被告人在押,在宣判后应当立即释放。无罪判决是指人民法院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2、3项规定作出的两种判决。免除刑事处罚是指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确认被告人有罪,但免予其刑事处罚的判决。
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的区别有哪些
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的判决由人民法院执行。第一审判决宣判后,并不立即发生法律效力,但无罪和免除刑罚判决一经宣判,就应该释放在押被告人。这主要是由于羁押被告人的理由已不复存在。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被告人采取羁押这种强制措施,目的在于被告人逃避审判或者继续危害社会。人民法院判处被告人无罪或者免除刑事处罚,是以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虽构成犯罪,但依刑法的规定免除刑事处罚为前提。
在这种前提下,对被告人继续羁押已丧失法律根据和条件,若继续羁押就会侵犯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因此,诉讼当事人是否上诉或抗诉,都不影响人民法院立即释放被告人。而且对被告人采取了其他强制措施的,也应依法撤销。如果被告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判决上诉,或人民检察院抗诉,第二审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该判刑罚,则再按二审判决执行。这一法律规定,是为了使被告人能够及时恢复人身自由和名誉,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另外,在执行无罪判决后,人民法院应当做好被告人的善后工作,及时恢复无罪公民的名誉,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拓展延伸
无罪判决与免除刑罚:区别与适用条件
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虽然都与刑事法律程序有关,但它们在概念和适用条件上存在明显区别。无罪判决是指法庭根据证据认定被告无罪,即未能证明其犯罪行为,从而宣布其无罪。而免除刑罚则是指法庭在判决被告有罪的情况下,根据特定情况和法律规定,决定不对被告进行刑罚的裁定。无罪判决通常发生在无法证明被告有罪的情况下,而免除刑罚则是在被告被认定有罪的情况下,考虑到被告的特殊情况或法律规定下的特殊情形而作出的决定。因此,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在适用条件和法律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
结语
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的区别在于,无罪判决是法庭根据证据认定被告无罪,即未能证明其犯罪行为,而免除刑罚则是在被告被认定有罪的情况下,根据特定情况和法律规定决定不对被告进行刑罚的裁定。无罪判决发生在无法证明被告有罪的情况下,而免除刑罚则是考虑到被告的特殊情况或法律规定下的特殊情形而作出的决定。因此,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在适用条件和法律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在执行无罪判决后,人民法院还应当做好被告人的善后工作,及时恢复无罪公民的名誉,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二百六十三条 人民法院在交付执行死刑前,应当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
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
死刑可以在刑场或者指定的羁押场所内执行。
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对罪犯应当验明正身,讯问有无遗言、信札,然后交付执行人员执行死刑。在执行前,如果发现可能有错误,应当暂停执行,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
执行死刑应当公布,不应示众。
执行死刑后,在场书记员应当写成笔录。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执行死刑情况报告最高人民法院。
执行死刑后,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罪犯家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四章 死刑复核程序 第二百五十条 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应当作出核准或者不核准死刑的裁定。对于不核准死刑的,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发回重新审判或者予以改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四章 死刑复核程序 第二百四十六条 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