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关系的认定方法及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通知,判断劳动关系需考虑双方的管理关系、劳动报酬支付和劳动条件提供等因素。对于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可参考工资支付凭证、身份证件、招聘记录等凭证进行认定。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包括主体、性质、待遇和适用法律等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用于企业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
法律分析
一、劳动关系的认定方法
判断是否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双方是否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2、用人单位是否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3、用人单位是否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20]12号)
(一)第一条规定劳动关系成立需要同时具备的情形,即: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二)第二条则规定了认定存在劳动关系的参考凭证及举证责任: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考勤记录;
5、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一)、(三)、(四)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二、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与判定
1、主体不同。劳动关系的主体特定为职工与用人单位,并要求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劳务关系的主体在法律上仅要求具有普通民事主体资格,而不要求具有劳动者资格或用工资格。
2、关系的性质不同。
3、劳动主体的待遇不同。
4、适用的法律不同。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而劳务关系适用普通民事法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结语
劳动关系的认定方法可从管理关系、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方面考虑。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通知,即使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只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备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且为用人单位业务的一部分,劳动关系也成立。认定劳动关系可参考工资支付凭证、身份证明等凭证,其中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在于主体、性质、待遇和适用的法律不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劳务关系适用普通民事法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四十五条 【劳动合同的逾期终止】劳动合同期满,有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但是,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二项规定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的终止,按照国家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执行。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采取措施改善女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对女职工进行劳动安全卫生知识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三条 用人单位强令劳动者违章冒险作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