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介绍了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和责任问题。行为人应尽早投案自首并争取受害者的谅解,否则将构成犯罪并接受刑事处罚。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应从行为人是否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是否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是否实施了逃离现场的行为等方面进行客观评判。交通事故逃逸和肇事逃逸有一定的区别,如逃逸当事人是否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是否有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行为等。
法律分析
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行为,指的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如果事故不严重,行为人应尽量尽早投案自首,并争取受害者的谅解。如果逃逸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那么行为人将不能通过私了来解决问题,而是必须接受刑事处罚。
一、交通肇事逃逸如何认定承担什么事故责任
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考察行为人是否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不仅要看行为人的供述,还应从肇事当时的时间、地点、路况、行为人具备的知识、经验等方面客观地评判其是否明知,从而确定其是否构成逃逸。
如果行为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造成交通事故而驾驶车辆离开现场的,因缺乏主观上的认识,不应认定“交通肇事逃逸”
第二、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既包括逃避刑事法律追究,也包括逃避民事法律追究、行律追究。
第三、考察行为人客观上是否实施了逃离现场的行为。只有发生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接受事故处理机关首次处理前这一段时间内的逃跑行为方能成立本规定中的“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应当负全责。如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有过错,可以适当减轻责任,但如果有证据证明逃逸当事人有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行为的,不予减轻。
二、交通事故逃逸和肇事逃逸的区别
交通事故逃逸和肇事逃逸有一定的区别。交通事故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八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拓展延伸
不知发生交通事故而离开现场是否构成逃逸
不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离开现场的,不能认定为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有三个方面:(一)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
结语
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行为,如果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则构成犯罪。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应从行为人是否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是否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以及是否客观上实施了逃离现场的行为等方面来进行分析。逃逸行为应当负全责,如果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有过错,可以适当减轻责任,但如果有证据证明逃逸当事人有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行为的,不予减轻。交通事故逃逸和肇事逃逸有一定的区别,前者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后者是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八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九条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
(一)情节特别轻微的;
(二)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并取得被侵害人谅解的;
(三)出于他人胁迫或者诱骗的;
(四)主动投案,向机关如实陈述自己的违法行为的;
(五)有立功表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