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视权不能强制执行,但法院可要求配合探望。对拒配合者,可罚款、拘留等。对孩子拒绝探视,需判断原因,教育父母改正,年龄辨别能力决定是否强制执行。思想工作可说服孩子接受探视。探视权有助于父母子女关系、感情修复,了解子女情况,教育抚养,促进交流,减轻家庭破碎感,促进子女成长。
法律分析
一、探视权能不能强制执行?
探视权不能强制执行,探望权是不能以孩子的人身为对象强制执行的。
对于拒不配合权力人行使探望权的监护人,法院只能要求监护人予以配合,比如送到指定地点由另一方探望。如果监护人拒不配合,法院也不能以强行把孩子送到某地等方式来执行,只能依据诉讼法对拒不履行判决的监护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实行罚款、拘留等措施。
二、孩子拒绝探视该怎么办?
1、如果孩子是被教唆、利诱、恐吓而表示不愿接受探视的情形
对于子女是受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当事人或家人的教唆、利诱、恐吓而表示不愿接受探视的,人民法院就应当继续执行案件。此时法官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节对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可采取罚款、拘留的强制措施,责令其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2、子女的年龄和实际辨别能力判断
根据子女的具体年龄和实际辨别能力,正确判断出子女拒绝自己父或母进行探视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依法处理。如果孩子有判断能力,就应当裁定中止执行,不能强制执行。
3、做好子女的思想工作
法官责令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配合法官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以说服子女同意并接受父母另一方的探视。
综上可知,对探视权的强制执行在法律上已不存在障碍。探视权的意义在于,保证夫妻离异后非直接抚养一方能够定期与子女团聚,有利于弥合家庭解
体给父母子女之间造成的感情伤害,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
探视权不仅可以满足父或母对子女的关心、抚养和教育的情感需要,保持和子女的往来,及时充分地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更好地对子女进行抚养教育,而且可以增加子女和非直接抚养方的沟通与交流,减轻子女的家庭破碎感,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结语
探视权是非直接抚养方与子女团聚、了解子女情况、进行抚养教育的重要权利。尽管探视权不能强制执行,但法院可以要求拒不配合的监护人予以配合,并对拒不履行判决的监护人采取罚款、拘留等措施。对于孩子拒绝探视的情况,法官应根据具体情节进行处理,包括批评教育、中止执行等。同时,做好子女的思想工作,促进父母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探视权的保障不仅有助于弥合家庭解体带来的伤害,也能满足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和教育需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二章 家庭赡养与扶养 第十七条 赡养人有义务耕种或者委托他人耕种老年人承包的田地,照管或者委托他人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收益归老年人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八章 法 律 责 任 第七十五条 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因赡养、扶养或者住房、财产等发生纠纷,可以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其他有关组织进行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其他有关组织调解前款纠纷时,应当通过说服、疏导等方式化解矛盾和纠纷;对有过错的家庭成员,应当给予批评教育。
人民法院对老年人追索赡养费或者扶养费的申请,可以依法裁定先予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六章 政府保护 第九十三条 对临时监护的未成年人,民政部门可以采取委托亲属抚养、家庭寄养等方式进行安置,也可以交由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或者儿童福利机构进行收留、抚养。
临时监护期间,经民政部门评估,监护人重新具备履行监护职责条件的,民政部门可以将未成年人送回监护人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