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标被侵犯后,可以通过协商解决纠纷,要求停止侵权行为;若无法解决,可向工商部门投诉,要求停止侵权并销毁侵权商品;若仍无法解决,可向提起诉讼,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
法律分析
在发现商标被侵犯后,可以在收集相关证据后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同时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提起诉讼。
1、当事人协商
根据《商标法》第六十条规定,侵权人侵犯商标所有权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当事人之间可以就因此引起的纠纷进行协商解决,商标所有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销毁侵权商标标识等。
2、工商投诉、举报
当与商标侵权人就商标侵权纠纷不能通过协商解决时,商标所有权人可以通过前期收集的商标侵权人侵权行为的证据材料向相关工商主管部门进行投诉或举报,工商部门处理时,若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可以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主要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
3、诉讼
当商标所有权人经过与商标侵权人协商或通过向工投诉举报仍不能解决商标侵权纠纷的,此时作为商标所有权人可以采取将争议提交给诉讼解决,并提请诸如停止侵权行为、赔偿经济损失、登报道歉及消除影响等诉求。
拓展延伸
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与实施方案
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与实施方案是指在保护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制定并执行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案。这些策略和方案旨在确保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和维护。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2.加强知识产权的登记和申请工作,确保及时获得合法权益;3.加强知识产权的监测和维权工作,及时发现和应对侵权行为;4.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和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5.与相关机构和律师合作,咨询和寻求法律支持。通过制定和实施这些策略和方案,可以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企业的创新成果和竞争优势。
结语
商标侵权是一项严重的违法行为,商标所有权人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商标法》,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工商投诉、举报以及诉讼等方式解决商标侵权纠纷。商标所有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或举报。如无法解决,商标所有权人可以向提起诉讼,追求停止侵权、赔偿经济损失等诉求。此外,制定并执行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与实施方案也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手段,包括加强内部管理、登记申请、监测维权、宣传培训等措施,以维护企业的创新成果和竞争优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七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 第二百一十三条 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服务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七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 第二百一十四条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19修正):第七章 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第六十三条 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商标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对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赔偿数额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人民为确定赔偿数额,在权利人已经尽力举证,而与侵权行为相关的账簿、资料主要由侵权人掌握的情况下,可以责令侵权人提供与侵权行为相关的账簿、资料;侵权人不提供或者提供虚假的账簿、资料的,人民可以参考权利人的主张和提供的证据判定赔偿数额。
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注册商标许可使用费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人民审理商标纠纷案件,应权利人请求,对属于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除特殊情况外,责令销毁;对主要用于制造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材料、工具,责令销毁,且不予补偿;或者在特殊情况下,责令禁止前述材料、工具进入商业渠道,且不予补偿。
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不得在仅去除假冒注册商标后进入商业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