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监督员是从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中挑选的对新闻媒体实施导向、质量与队伍素质进行监督的群体。
社会监督员应从如下方面对媒体实施监督:
首先是媒体的舆论导向。
1、是否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即通常说的政治家办报(台)。具体讲,看其与中央、省、市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部署是否保持一致,发布的信息包括言论是否正确。从宏观上讲,在当前是否与科学发展观的决策、党的十七大精神一致。
2、是否围绕党、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否积极组织落实重大主题报道,大型系列报道,如重大工程建设、各条战线典型的报道是否做细、做好。
3、在反映时代主流方面的信息是否占主要版面、时段,以起到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
4、在正面宣传为主,服从大的决策及一个时期中心前提下,每个阶段的宣传口径,把握是否准确、平稳。
5、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群体事件等敏感问题报道上,是否遵守纪律、听从招呼,按照规定办。
6、在国家重大政策、民族、宗教、外交、军事等方面是否按规定保密。
7、在涉及社会新闻、文体新闻包括明星逸事趣闻报道中,有否低俗、炒作、渲染、猎奇之倾向。
客观公正的“帮忙不添乱”的舆论监督也属导向,看其是否恰到时机。这也是社会监督员的职责。
其次,办报(台)质量也是监督范围。
1、是否刊播虚假、失实报道及未核实之互联网信息。若刊播了虚假失实的报道,一经指出,是否立即更正。
2、发布的信息在新闻性、时效性、可读性、贴近性上存在的问题。
3、在文字上是否严格准确规范无明显差错。
4、在体裁上是否多彩,内容上是否健康。
5、在版面、时段设置上是否受大多数读者、观众、听众欢迎。
再次,是对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个人素质之监督。这是与评报、审视、审听员的区别。评报、审视、审听员不是不可监督,没有这么明确。对媒体素质的监督主要是对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突出问题,或曰“四大公害”之监督,并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严格要求新闻从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