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多年前,我们曾经为影片《霓虹灯下的哨兵》所感奋,所激动。40年后的今天,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新摄影片《霓虹灯下新哨兵》,让观众观赏到艺术家们立足一个“新”字,以新的人物、新的风貌,塑造一个新的群体,一座新的军营,唱出了对于新时代军人的一曲新的颂歌。
林虻虻、皮向锋、张班长,这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三位人物。他们中,一个是放弃了大学生活,怀着当将军、指挥千军万马的理想而入伍的士兵;一个是曾经娇生惯养、沉溺在电子游戏中不能自拔,却被父亲逼来参军的网游;一个则是年近三十的班长、信奉带兵只有一个字“严”的老兵。林虻虻志存高远,思想活跃,特立独行,难以管束;皮向锋浑浑噩噩,吃不了苦,受不了屈,与军营生活格格不入;班长坚持原则,一丝不苟,思想方法简单,似乎“不近人情”。
矛盾冲突不可避免,意外事件不断出现。先是深夜五公里急行军,皮向锋拖了后腿,致使全班排名倒数第一,丢了“流动红旗”。接着又是林虻虻公然质疑惯常的毛巾摆法,挑战班长的领导权威。不久又发生皮向锋追拿逃犯,却擅离岗哨;林虻虻因思想走神而忘记射击等事件。最严重的事件发生在皮向锋的“失踪”上。在班长批评后,他竟然私自偷跑出了军营。
表面看来,这些都是琐屑小事;但实际上,它却事关重大,是滴水之中可见太阳。
它告诉我们,“新哨兵”不同以往。帮助他们成长,需要新的思维与营养。他们与老前辈有显著的区别。他们来到军营,并非只为寻找个人的生活出路,而是履行公民的义务,带着强烈的个性与理想。他们有弱点,但有文化,有知识,思想解放,敢为人先,有一股蓬勃的朝气。弱点不能掩盖他们的优长,错误不能抹煞他们的功绩。因而,在军营生活的磨砺下,我们看到了他们的闪光。皮向锋勇斗歹徒,被群众称为英雄;林虻虻为军事训练设计出了新的方法与程序,为部队信息化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即使是较为传统的柴大喜,也得到了新的学习深造的机会,将迈出新的人生步伐。军营之于他们,不仅是百炼成钢的熔炉,也是实现个人理想、展现智慧才华的园地与平台。
张班长这一形象写得深,写得活,令人感动,耐人寻味。他不像林虻虻、皮向锋他们那么“新”,但也不像我们银幕原有的类似人物那样“旧”。他的特点与魅力恰恰在于“旧”中有“新”,在由“旧”而“新”的转变之中。
作品开始时,他那么简单地批评战士,那么严苛地对待部下,我们并不以为然,一味只强调五公里行军训练,也似乎确实有点僵化。但随着他表态决不放弃一个战士、以身作则勇攀高楼、抛弃成见推荐林虻虻进入警校深造以及祝小倩说出的他为沟通林虻虻父子隔阂所做的不懈努力,我们为之而感动。还有什么比这更可亲可敬的呢?他严格要求战士,为的是集体的荣誉与完成神圣的使命。他的观念、方法,固然有许多旧的烙印;但一旦有所认识,他便能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艺术家赋予角色承上启下,与时俱进的主题定位,影片以高度的真实感,以血肉丰富的动人描写完成了这一使命。
与诸多大投入的巨片相比,《霓虹灯下新哨兵》只能算是一部小投入、小制作的影片。“小”而有戏,“小”而有味,尤其值得称道。它的“戏”在写出了新人新貌新军营;它的“味”在既写出了新人的成长,又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闪光。艺术家去粗取精,去芜存纯,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为我们描画出了一朵动人的小花。
你自己可以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