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读音: [xiàn]
2. 部首: 雨
3. 笔画:20
4. 五笔86&98: FAET
5. 仓颉:MBTBK
6. 郑码:FVQMGB
7. 四角:10248
8. UniCode:CJK统一汉字:U+9730
9. 基本释义:
1. (形声。从雨,散声。本义:雪珠) 同本义。亦称“雹”
2.夜深烟火灭,霰雪落纷纷。——白居易《秦中吟》
3. 〔霰弹(dàn)〕炮弹的一种,内装黑色炸药和小铅球、钢球,弹头装有定时的引信,能在预定目标上空及附近爆炸。亦称“榴霰弹”、“子母弹”、“群子弹”。
10. 2. 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戌集中】【雨字部】霰
· 康熙笔画:20
· 部外笔画:12
· 〔古文〕𩂪
《唐韵》蘇甸切《集韵》《韵会者并》《正韵》先见切,𠀤先去声。《说文》稷雪也。从雨散声。《诗·小雅》如彼雨雪,先集维霰。《笺》将大雨雪,始必微温,雪自上下,遇温气而茄中搏,谓之霰。《大戴礼》阳之专气为霰。《注》隂气在雨水,凝滞为雪。阳气薄之,不相入,散而为霰。故春秋榖颤嫌山梁说曰:霰者,阳胁隂之符也。《释名》霰,星也。水雪相搏,如星而散也。《埤雅》闽俗谓之米雪,言其霰粒如米,所谓稷雪,义盖如此。今名濇雪,亦名湿雪。
又《字汇补》佛之外道曰霰尼。见楞严经。
· 《说文》或作䨘。《玉篇》亦作𩆵。《集韵》或作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