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孝行为众多,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未能延续家族血脉。这一表述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离娄上》第二十六章。原文中孟子提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里的“无后”指的是没有子嗣,尤其是指没有儿子。在古代,传宗接代被视为非常重要的责任,因此没有子嗣被认为是对家族最大的不孝。
舜娶妻时未告知父母,这在当时被视为未能尽到作为儿子的责任。尽管如此,君子仍然认为舜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尽到了对父母的孝顺,因为他最终娶了妻子,有了子嗣。这种行为虽不符合当时的礼制,但在君子看来,其忠孝之心仍然值得肯定。
传统上,对于“无后为大”的解释主要集中在没有子嗣,尤其是没有儿子这一层面。这一观点最早由东汉时期的赵岐在《孟子章句》中提出,他认为在三种不孝的行为中,没有子嗣是最严重的一种,因为它会导致家族血脉的断绝。这一解释在后世被广泛接受,并长期流传。
在20世纪,学者杨伯峻在《孟子译注》中对这段话进行了现代解读,他将“无后”翻译为“没有子孙”,这一译法也被许多现代出版物所采纳。杨伯峻的解释强调了没有子嗣,尤其是没有孙子,是对家族最大的不孝。这种说法继承了赵岐的观点,并对传统理念进行了现代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