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哄堂大笑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拼音为hng tng d xio,它描述的是一个屋子里的人同时发出大笑的场景。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在其中描述了唐朝御史在公堂上会食时的情景,当一个被称为“杂端”的御史笑起来时,其他的御史也跟着笑,这种情景被称作“哄笑”。
成语“哄堂大笑”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用以描绘场景中的欢乐气氛,或者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语行为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笑声。由于它描绘的是一种积极的集体反应,因此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褒义。
在使用上,“哄堂大笑”可以作为谓语、定语或补语。例如:“他一句话把大家逗得哄堂大笑。” 这里的“哄堂大笑”作为谓语,描述了大家的反应;又如:“在喜剧表演结束后,观众们留下了哄堂大笑。” 这里的“哄堂大笑”作为定语,用来形容观众们的笑声。
成语的字形和字音也有其特点,其中“哄”字不能写作“轰”,并且要读作hōng而非hǒng,这些都是使用时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