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逃税罪,采取欺骗手段逃避纳税,将面临刑事处罚。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一条,逃税数额较大且占应纳税额比例较高者可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且占比例较高者可被判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扣缴义务人也将受到相应处罚。若补缴应纳税款并缴纳滞纳金后,已受行政处罚者将不再追究刑事责任,但五年内曾受过刑事处罚或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法律分析
犯法。不走公账走私账,涉嫌逃税罪。
《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拓展延伸
公司是否可以利用个人走账方式规避法律风险?
在法律上,公司利用个人走账方式进行资金操作可能涉及到违法行为。个人走账是指将公司的资金通过个人账户进行转账或支付,以规避监管或逃避税务等法律义务。然而,这种行为通常被认为是违法的,因为它违背了公司法、税法以及反洗钱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这种规避法律风险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包括罚款、法律诉讼甚至刑事指控。因此,为了遵守法律和规范经营,公司应当避免利用个人走账方式进行资金操作,而是应该依法合规地进行财务活动。
结语
违法行为,逃避纳税责任,必将面临法律的制裁。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的规定,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将受到严厉处罚。对于公司利用个人走账方式规避法律风险,可能导致罚款、法律诉讼甚至刑事指控等严重后果。为了合规经营,公司应当遵守法律,避免利用个人走账方式进行资金操作,确保财务活动合法合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2018修正):第二章 应纳税所得额 第二十一条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17修订):第二章 财税支持 第九条 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资助、购买服务、奖励等方式,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和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向小型微型企业倾斜,资金管理使用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实行预算绩效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19修订): 第二章 应纳税所得额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一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五条所称清算所得,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格减除资产净值、清算费用以及相关税费等后的余额。
投资方企业从被清算企业分得的剩余资产,其中相当于从被清算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中应当分得的部分,应当确认为股息所得;剩余资产减除上述股息所得后的余额,超过或者低于投资成本的部分,应当确认为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或者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