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私权是指个人对其个人隐私和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利。名誉权是指社会对特定的民事主体的才干、品德、情操、信誉、资历、声望、形象等的客观综合评价。二者的区别包括主体、客体、侵害方式、内容、保护方式等方面。隐私权的保护只能通过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进行;名誉权的保护还可以通过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方式进行。对于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可
法律分析
隐私权是指个人对其个人隐私和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利。名誉权是指社会对特定的民事主体的才干、品德、情操、信誉、资历、声望、形象等的客观综合评价。二者的区别:(一)主体不同:隐私权仅自然人享有;名誉权不仅自然人享有,法人、其他组织也享有。(二)客体不同:隐私权的客体是自然人不愿为他人知晓或不宜公开的秘密;名誉权的客体是公众对特定人的社会评价。(三)侵害方式不同:侵害隐私权常见的方式是未经自然人同意或授权披露、散布、窃取他人的个人信息、活动等隐秘事项;侵害名誉权常见的方式是侮辱、诽谤。(四)内容不同: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人散布公开的内容是事实(真实的)、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散布的内容是捏造、虚构的、并非事实(不真实的)。(五)保护方式不同:隐私权的保护只能通过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进行;名誉权的保护还可以通过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方式进行。
二、隐私权归哪个部门管
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可以去报警处理,可能处行政拘留并处或单处罚款。也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支付赔偿。
相关规定: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内容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三、隐私权的主要内容
(一)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安宁权,也称个人生活自由权。即权利主体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或者不从事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活动,不受他人的干涉、破坏或者支配。
(二)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生活信息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家庭成员、亲属关系、交际关系、财产状况,到个人的身高、体重、病史、婚恋史、身体缺陷、健康状况、爱好等。权利主体有权禁止他人非法知悉、使用、披露或者公开个人生活信息。例如,未经权利人的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第三人披露权利人的身体上隐秘的缺陷;不得占有、阅知权利人私生活信息的物质载体,如翻阅他人的日记本、存折等。
(三)个人通讯秘密权。权利主体对个人信件、电报内容有权加以保密,有对自己的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的号码及其内容加以保密的权利,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窃听或者查阅。
(四)个人隐私使用权。权利主体有权依法自己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隐私,并有权决定使用隐私的方式,任何人或者组织不得非法干涉。例如,自然人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隐私写作个人传记,在传记中披露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信息,以提高传记的发行量。任何权利不得滥用,隐私权也不例外。自然人对自己隐私的使用,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不得损害第三人的利益。例如,权利主体不得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的身体上隐秘部位的缺陷;不得任意使用与第三人隐私或者名誉有关的隐私。
拓展延伸
隐私权与名誉权是公民基本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在涉及个人利益的权利保护中,这两个权利是最为重要的。隐私权是指个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是指公民或法人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在实际生活中,隐私权和名誉权经常受到侵害。例如,非法泄露个人的私人信息、在背后说闲话、造谣诽谤等行为,都可能对受害人的名誉权造成严重损害。对于这些侵害行为,法律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条和第一千零一十三条的规定,民事主体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收集、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同时,《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也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如果个人或组织认为自己的隐私权或名誉权受到了侵犯,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例如,可以依法请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如果受到的损害较为严重,还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在处理侵权行为时,司法机关也应当依法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结语
隐私权是指个人对其个人隐私和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利。名誉权是指社会对特定的民事主体的才干、品德、情操、信誉、资历、声望、形象等的客观综合评价。二者的区别包括主体、客体、侵害方式、内容、保护方式等方面。隐私权归哪个部门管,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可以去报警处理,也可以提起民事诉讼。隐私权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个人隐私使用权。
法律依据
第五十三条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知识的公益宣传,弘扬医师先进事迹,引导公众尊重医师、理性对待医疗卫生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七条 各级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公开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报道,并加强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