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自然人可以通过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但需确保法定继承人有独立生活能力,否则遗赠无效。遗赠与遗嘱的区别在于受让主体、客体范围、权利行使方式和获得遗产的方式等方面。
法律分析
一、遗产可以通过遗嘱赠予外人吗?
可以,把遗产赠予继承人之外的其他人的,属于遗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生效)
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条【遗嘱处分个人财产】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
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
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
自然人可以依法设立遗嘱信托。
二、遗赠和遗嘱的区别有哪些?
(1)两者的受让主体不同。遗赠受领人必须是法定继承人之外的人,而遗嘱继承人只能是法定继承人之内的人。
(2)两者所指向的客体范围不同。遗赠的客体只包括财产权利不包括消极的财产义务。而遗嘱继承人不但享有接受遗产的权利,同时还须承担清偿被继承人债务的义务。
(3)权利的接收、行使的方式不同。遗赠受领人应当在知道遗赠的内容后的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遗赠受领的意思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而遗嘱继承人在继承开始以后,遗产处理以前,没有明确表示放弃的,视为接受继承。
(4)获得遗产的方式不同。遗赠受领人不直接参与遗产分割,只能从遗嘱执行人或法定继承人处获得遗产;而遗嘱继承人要直接参与遗产分配。
(5)最后,遗嘱人可以在遗嘱中指定候补继承人,而在遗赠中则不能指定候补的遗赠人。
怎么分配本人名下的财产跟其他人都没有任何的关系的,不过,如果决定把所有的财产都赠送给外人的话,一定要确保法定继承人都是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的,比如自己的孩子还是未成年,这种情况下把遗产都捐出去的行为就是无效的。
结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然人可以通过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遗赠和遗嘱的区别在于受让主体、客体范围、权利的接收方式、获得遗产的方式等方面。然而,如果决定将财产赠送给外人,需要确保法定继承人具备独立生活能力,以避免无效的情况发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章 遗嘱继承和遗赠 第一千一百四十三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
遗嘱必须表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受欺诈、胁迫所立的遗嘱无效。
伪造的遗嘱无效。
遗嘱被篡改的,篡改的内容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章 遗嘱继承和遗赠 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条 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消除后,遗嘱人能够以书面或者录音录像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章 继承 第三十一条 法定继承,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经常居所地法律,但不动产法定继承,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