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签劳动合同导致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是违法行为。根据《劳动法》,一个月内未签订合同是违法的。若超过一个月未签订合同,用人单位需支付2倍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作为补偿。
法律分析
用人单位没签劳动合同劳动者辞职,用人单位发不给工资的行为是违法的。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不签订劳动合同,是违法行为。若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则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时,用人单位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劳动者开始依法享有用人单位给予的工资报酬。若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则每月需向劳动者按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2倍的工资作为报酬。
拓展延伸
劳动合同未签订,员工辞职后用人单位是否有支付工资的义务?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重要依据。如果劳动合同未签订,员工辞职后,用人单位仍然有支付工资的义务。尽管合同未签订,但根据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支付方式和标准,以及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及时支付员工的工资。用人单位不能因为合同未签订而拒绝支付工资,否则将涉嫌侵犯员工的劳动权益。员工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即使劳动合同未签订,用人单位仍然有支付工资的义务。
结语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而拒绝支付工资是违法行为。根据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支付方式和标准,以及最低工资标准,及时支付员工的工资。员工有权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即使劳动合同未签订,用人单位仍然有支付工资的义务。
法律依据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根据《劳动法》第九十一条,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