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成年人和成年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管理和保护的法律资格。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一般为父母,若父母力则由亲属或朋友担任。精神病人的监护人顺序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若无则由亲属或朋友担任,最后由单位或民政部门担任。
法律分析
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和成年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实施管理和保护的法律资格。对于处于父母保护之下的未成年人来讲,法律已详细规定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这些未成年人的监护权人就是他的父母。
无父母或父母不能行使亲权以及被宣告为无行为能力或行为能力受到人的人身和财产受到他人保护的权利也是监护权。
(一)对未成年人确定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确定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未成年人的父母是他们的监护人。
2、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或者与未成年人关系密切的、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又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其他亲属和朋友作为监护人。
3、若无上述法定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二)对精神病人确定的监护人。
从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的角度来看,精神病人可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但法律规定的担任监护人的顺序是相同的。担任监护人的顺序是:
1、配偶;父母;成年子女;
2、其他近亲属;
3、关系密切的、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并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其他亲属和朋友;
4、若无上述法定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结语
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和成年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实施管理和保护的法律资格,法律已详细规定了监护人的确定方式。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监护人通常是他们的父母,但在父母力行使监护权的情况下,其他亲属和朋友也可以作为监护人,前提是经过相关单位的同意。对于精神病人来说,监护人的确定顺序也是先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然后是其他近亲属和关系密切的人,并经过相关单位的同意。若无法定监护人,则由相关单位担任监护人。这些规定确保了无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人群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和管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八章 法 律 责 任 第七十三条 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提起诉讼。
人民和有关部门,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申诉、控告和检举,应当依法及时受理,不得推诿、拖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七章 参与社会发展 第六十六条 国家和社会应当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保障老年人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八章 法 律 责 任 第七十七条 家庭成员盗窃、诈骗、抢夺、侵占、勒索、故意损毁老年人财物,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