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担保人担保是指债务人与债权人串通欺骗担保人为债务人提供保证的行为。担保人被债权人欺骗了可以取消担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民法典》相关规定,担保人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基于重大误解、欺诈或胁迫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欺骗担保人担保的情况都属于欺骗担保人担保,担保人可以在法律范围内取消担保。
法律分析
一、什么情况才算欺骗担保人担保?
欺诈担保是指债务人与债权人双方串通,通过欺骗的方式骗取担保人为债务人提供保证的行为。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担保人被债权人欺诈了可以取消担保吗
担保人被债权人欺诈了的,可以取消担保。对于一方或者第三方以欺诈手段,使担保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的担保,担保人可以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七条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的;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情况都属于欺骗担保人担保。担保人可以在法律范围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取消担保。
结语
欺骗担保人担保是指债务人与债权人串通,通过欺骗手段骗取担保人提供保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将受到刑事处罚。对于担保人被欺骗的情况,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至第一百五十条的规定,担保人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主合同当事人串通、采取欺骗或胁迫手段使担保人提供保证的情况都属于欺骗担保人担保,担保人可以在法律范围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取消担保。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裁判认定构成犯罪,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第一百四十六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百五十四条以及本规定第十三条之规定,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担保人以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裁判认定构成犯罪为由,主张不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间借贷合同与担保合同的效力、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依法确定担保人的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条 保证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监督被保证人遵守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
(二)发现被保证人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向执行机关报告。
被保证人有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行为,保证人未履行保证义务的,对保证人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五章 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五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无固定住所、无法提供保证人的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指定合适成年人作为保证人,必要时可以安排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接受社会观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