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百灵
角百灵是尔国比拟罕睹的笼养鸟之一,若要豢养它为宠物鸟那么在你购置之前必定要分别领会角百灵的牝牡体。角百灵的生长期常常在每年的5-8月份,假如是在矮海拔较温馨的地域那么它的生长期也会提早。 角百灵常常在每年的5月中旬即启始产卵。生长于高海拔的荒凉搞旱平本及严寒荒凉。冬季下至较矮海拔至短草地及湖岸。营巢于草丛基部的大地上或者灌木丛中。巢呈浅杯形,较为精制,用杂草、毛发、鸟羽、须根等形成,其上有垂草掩藏,免受风和太阳的损害。内层为羊毛或者较柔嫩的花穗等物资,巢的巨细为外径11.3-8.0厘米、11.5-10.4厘米、9.6-11.2厘米,内径6.8-5.7厘米、6.7-4.7厘米、6.2-4.8厘米,巢高4.8-5.3厘米,巢深3.5-4.2厘米。每窝产卵2-5枚,卵浅褐色或者近白色,上密缀褐色细斑。巨细约为9-10厘米。二性轮番孵化,孵化期12-13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刚出壳的雏鸟裸体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留巢期11天,这功夫由双亲一共哺养,主假如喂食虫豸的幼虫。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角百灵怎么饲养 角百灵鸟喂什么
角百灵主要以草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主要有青稞、植物碎片、蝗虫、鳞翅目幼虫和甲虫碎片,若要饲养它为宠物鸟,那么在你购买之前一定要分辨清楚角百灵的雌雄体。
角百灵主要以草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主要有青稞、植物碎片、蝗虫、鳞翅目幼虫和甲虫碎片。
角百灵是我国比较常见的笼养鸟之一,若要饲养它为宠物鸟,那么在你购买之前一定要分辨清楚角百灵的雌雄体。角百灵的繁殖期通常在每年的5-8月份,倘若是在低海拔较温暖的地区那么它的繁殖期也会提前。
角百灵通常在每年的5月中旬即开始产卵。繁殖于高海拔的荒芜干旱平原及寒冷荒漠。冬季下至较低海拔至短草地及湖岸。营巢于草丛基部的地面上或灌木丛中。
巢呈浅杯形,较为精致,用杂草、毛发、鸟羽、须根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内层为羊毛或较柔软的花穗等物质,巢的大小为外径11.3-8.0厘米、11.5-10.4厘米、9.6-11.2厘米,内径6.8-5.7厘米、6.7-4.7厘米、6.2-4.8厘米,巢高4.8-5.3厘米,巢深3.5-4.2厘米。
每窝产卵2-5枚,卵浅褐色或近白色,上密缀褐色细斑。大小约为9-10厘米。两性轮流孵化,孵化期12-13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留巢期11天,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
角百灵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有什么特点?
角百灵也叫小百灵、角灵等。在分类学上属于雀形目、百灵科、角百灵属。分布于俄罗斯、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和我国西北、华北和等地。
形态:体长15~17厘米,体重31~42克。前额白色,后面有一道宽阔的黑斑和2枚黑色的角状长羽簇。颊部黑色。后头、上背葡萄红色。上体主要为褐色,有黑色纵纹。外侧尾羽白色。主要为白色,上有鲜明的黑色斑。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或深褐色。
生态:栖息于高山、荒漠、草原、草地和岩石等地带,直到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结群活动,常结约20~30只的大群生活,有时也有3~5只的小群。喜欢鸣叫,鸣声清脆多变。一般不到密林中去,也不高飞和远飞。善于短距离在地上奔跑。以各种植物的嫩芽、种子等为食,也吃各种昆虫、蠕虫等。5~6月间配对,营巢在草丛基部凹陷的小土穴中。每窝产卵2~5枚。
饲养:饲养角百灵选用细而密的竹制百灵笼。雏鸟从填喂食物起,就驯化它在手中或站在凤凰台上取食,使它胆大善鸣。20日龄内的雏鸟,需用软食饲喂,软食用绿豆粉30克、玉米粉20克、熟鸡蛋50克、肉糜50克、钙粉适量加水研合成干糊状。20日龄后,逐步过渡喂成鸟的饲料。生鸟可用直径25厘米、笼高30厘米的小圆笼喂养,以陶冶其野性。熟鸟则用直径32厘米、笼高49厘米的中型百灵笼饲养。笼底设置沙盘,内放干净细沙。笼底设15厘米高的小圆台,供角百灵栖息和鸣唱。鸟笼下侧部开一小圆孔,在外挂置水罐,让角百灵伸头在笼外饮水,以免水溅入沙盘。饲养粉料用:绿豆粉50克,熟鸡蛋2只研碎拌匀,或肉糜50克、玉米粉30克拌匀。硬料用小米或蛋米。适量加喂昆虫类,如蚱蜢、皮虫、面包虫等。成鸟性急躁,可罩笼衣,逐步驯化。也可采取套上颈套,架在棒上驯化,直接用手饲喂,强化驯养使它不怕人,然后再笼养。平时每天坚持遛鸟,挂在闹市,锻炼其胆量,并沐浴日光和新鲜空气。
小百灵鸟的饲养管理方法
百灵鸟是草原的代表性鸟类,因为其叫声清脆,羽毛鲜艳,也逐渐成为受人喜欢的鸟类小宠。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小百灵鸟的饲养管理方法,一起来看看。
1、鸟的选择 百灵科的鸟大多羽衣朴素、善鸣啭和模仿声音。百灵、沙百灵、角百灵、凤头百灵等属的鸟是广为人们喜爱的笼鸟。比较普遍的是云雀(俗称云燕、鱼鳞燕、叫天子),我国南北方都有饲养。歌百灵只在南方有饲养。沙百灵(窝勒)、凤头百灵(凤头窝勒)则多见于华北地区。最著名的是百灵鸟,它体型大,羽色较美丽,叫声宏亮而善模仿。
百灵科的鸟均需从幼鸟开始饲养,成鸟难以驯顺和调教。从幼鸟中挑选雄鸟是比较困难的,需要仔细观察、综合判断。如百灵,在第一次幼羽时期可选择嘴粗壮、尖端稍钩、嘴裂(角)深、头大额宽、眼睛大有眼神、翅上鳞状斑大而清晰、叫声尖的鸟。第二次幼羽时期已近似成鸟,要着重选择上胸黑色带斑发达、头及身体羽色鲜艳、斑纹清楚、后趾爪长而平直的鸟。
野生百灵鸟与家养百灵的区别是:野外捕捉的成年百灵羽色鲜艳,羽毛整齐。足趾油亮而呈暗红色,爪黑色;家养百灵羽色稍暗淡,羽毛常有不同程度的磨损,足趾粉红,爪。野生百灵,怕人,常突然猛撞;家养百灵则较安祥,即使受惊,也不拚命撞笼子。购买时应注意区分。
在选购幼百灵时,除注意选择雄鸟外,还要看其精神状态和体质,是否戗毛(团毛)。用手摸一摸肌肉的厚度,看是否“亏膘”,有无便污,尾脂腺(俗称“尖”)是否完整。
2、笼的特点 百灵科的鸟都栖居草原和沙漠等开阔地,常在沙丘、土岗或者空中鸣啭这就需用的百灵笼。笼的大小,笼条间距应依据鸟体的大小而调整。另外,需有布制笼套。
3、饲料和喂法 幼鸟需人工填喂,把绿豆面或豌豆面、熟鸡蛋(或鸭蛋)黄、玉米面三者以5:3:2的比例搓匀,加水和成面团,用手捻成两头尖的长条,拔弄鸟嘴或以声音引诱鸟张嘴,沾水填入。幼鸟数量多时,一定要逐个填喂,以免有的幼鸟吃不上食。每天填喂5—8次,不给水也不喂菜,待鸟能自己啄食后,把拌好的饲料放软食抹内任其啄食,仍不给水,但可喂切碎的马齿苋菜。当体型、羽色近似成鸟时(第二次幼羽齐),方可喂给干饲料和饮水。幼百灵的饲料因地而异,有加花生米粉的、有喂鸡用混合粉料搓鸡蛋的,也有的纯喂蝗虫、蚱蜢。
百灵成鸟饲料各地不同,有的喂谷、黍、苏子或苎麻等的种子,有的喂鸡用混合粉料搓熟鸡蛋。从营养、卫生、节约考虑,喂补充“添加剂”的鸡蛋小米较好,(换羽期)再经常喂些面粉虫、蝗虫、蚱蜢、叶菜等就能养得很好。
4、管理和调教 食水罐宜深不宜大,多为半圆柱或倒棱锥形。平的一面紧贴笼的底圈,隔1—2日添换一次食水。笼底砂土要细匀,保持清洁、干燥,每周清换1—2次(夏季),平时可用铁丝或竹棍将粪便夹出。一般不用罩笼套,但在溜鸟时或让它学别的鸟鸣叫时需要罩上。为使百灵鸟晚上灯下鸣叫,白天应罩上。夏季南方蚊虫多,夜间也须罩上,以防蚊叮。
为了驯熟,昆虫幼虫、蝗虫、蚱蜢等动物性饵料应用手拿着喂。为培养鸟儿上台歌唱的习惯,可在鸣台外边围一硬纸壳圈,稍高于笼的底圈,并常用夹粪棍捅其脚让它上台,或者常在鸣台上喂“活食”。
培养百灵鸟鸣叫是很费功夫的。幼鸟绒羽一掉完。雄鸟喉部就常鼓动,发出细小的滴咕声。(俗称“拉锁”)。此时就该让它学叫。用驯成功的老鸟“带”最省事,也可到自然界去“呷”或请“教师鸟”。有的用放录音的方法,但有时声音失真,还须到野外或由其他鸟矫正。
百灵的“叫口”,我国讲究“十三套”,即会学十三种鸟、兽、虫鸣叫的声音。但这“十三套”的内容、先后排列却因地而异。南方笼养百灵允许有画眉的叫口,而在北方却忌讳。北方笼养百灵鸟的基本叫口要有红(沼泽山雀)的鸣叫声,南方则不要求。北方的所谓“十三套百灵”,一般是麻雀叫开头,母鸡嘎蛋、猫叫、砂燕或雨燕、犬吠、喜鹊(灰喜鹊或喜鹊)、红、油胡芦(一种大型蟋蟀)、鸢啸鸣、小车轴声、水梢铃响、大苇莺,虎伯劳结尾。
品种特点
百灵鸟属雀形目百灵科,是鸣禽小型鸟类。它的躯体呈流线型,主、副羽发达,尾羽较短。头顶高平,眼虽小但有神,颈部稍短但转动灵活,脚趾粗壮善于行走。喙较短但圆钝,适于啄植物种子。体长22厘米左右。
在羽色上,雄鸟头顶、后颈及额部呈红褐色,背部大多为浅棕色,两翅和尾部为深褐色,大翅羽边缘为灰白色,围绕苎部下方横贯着一条宽窄不一的黑带,很像—,-‘申粗项链,胸后围有一条白圈。腹部沙白色,两侧分布有不规则的黑棕色条纹。
百灵叫声洪亮,善于模仿其他禽类和动物叫声以及物体活动所发出的声音,唱起来成套,甚至还能边唱边舞,很惹人喜爱。
—、百灵产于我国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它生就了特殊的习性,胆子小;善高飞而不善攀缘,能竺走;为适应风沙,它头顶扁平,羽毛紧密,两眼凸小;由于草原亡草多,故而草子或其他植物种子便成了它的主要食物;由于环境缺乏水分,使它习惯于干旱,喜沙浴,并筑窝于沙中。由于这些特性,也就有了“百灵不过江(江南)”的说法,也就是说百灵不适应南方潮湿的气候条件。
百灵有东口百灵和西口百灵之分,东口百灵跗耽近褐色,善鸣啭,西口百灵跗踉为肉红色,能歌善舞。
选购
选购百灵鸟,不论是成鸟还是雏鸟,都必须鉴别出雌雄后再选购雄鸟。
识别百灵雄性成鸟比较容易,但识别百灵雏雄鸟则比较困难,需要经过仔细观察和比较才能作出判断。
还没有换过羽毛的雏鸟,蛔嘴形整体粗壮,嘴尖稍勾,嘴裂深;头比较大,额头稍宽,眼睛大,有眼角;翅膀上长的鳞状斑大而清晰,腿粗,趾大,两脚间距稍大,这样的个体其雄性的可能性较大.
对已经换过一次羽的幼鸟,因为已经接近成鸟,除上述要求外,还要特别注意鸟的前胸,“黑带斑”应该明显突出,斑纹清楚,全身羽毛艳丽,后趾爪长而直。这样的鸟其雄性的可能性大。
确定好雄性后再按下述要求进行选购。
选购雏鸟,要挑体形大而魁梧,精神好;头大,头扁,嘴钝,两眼突出有神;宽,脖颈粗,两腿壮,走动有力像鸵鸟;羽毛光亮、艳丽,无杂毛(团毛),尾齐而短的个体。一般认为,脚短、趾稍向内弯(俗称抱圈腿)、体圆尾细的容易驯熟;高腿、体细长的“性大”,难以调教。同时,在选购雏鸟时,还要试摸鸟的肌肉的厚度,是否亏膘,还要检查有无便污,尾脂腺(俗称鸟尖)是否发达。
选择成鸟,选4~5岁的最为理想。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百灵,各方面都已调教成熟。好鸟应该是胆子大,不怕人,不怕物体晃动,不怕噪音,不怕任何颜色;体形大,长得均匀,腿粗壮,羽色光亮,斑纹清晰,叫声洪亮而且清脆,模拟真,如果能叫出套数那就更好了。
挑选成鸟还有一句俗语:“远看鸟全身,近观腿和头,走近用手捅,看它走不走。”意思是说:在选择鸟时,应该先从远处端详一下鸟的全身,看一看身条是否修长,体形是否对称,脖子是否短粗,是否宽;然后再走近仔细观察,看腿是否短粗,头部是否大;接着再用手捅一下,看鸟惊不惊,如果惊恐说明不容易训熟,或者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驯熟。
雏鸟的饲养
笼养百灵鸟最好从雏鸟开始,因为雏鸟幼小,喂养大后和人有一定的感情,容易调教。选择雏鸟,一般以出壳不满7天的为好,因为过了7天,雏鸟眼睛已经睁开,看见人便会惊慌,这样会增加驯熟的难度,所以有“七活八不活”之说。
喂养雏鸟,需由人工填喂,以粉料为主。方法是,把绿豆面或豌豆面(两者混合更好)和熟鸡蛋黄或鸭蛋黄以1,3的比例配好,然后再加入几片酵母片粉和钙片粉,拌匀后用凉开水调成面团。喂时掰一小块,用手捻成两头尖的小长丸,沾水填入鸟嘴,每天5~8次。喂至9—10天后,在饲料,:p减去一成蛋黄,增加一成细五米面,把饲料放在软食罐内仟其自啄。饲料要保持清洁,不变质,否则会引起胃肠炎。但这时仍不需要喂水。
2个月后,鸟羽毛已长得丰满,这时要加一些蒸熟的小米(小米3份蒸熟后加1份蛋黄),另置一罐令其啄食,再喂一些切碎的马齿苋或嫩菜叶。以后逐渐完全撤掉粉料,但要及时加上水罐喂水,当羽毛长得非常丰满时,说明已经进入成鸟期,可适当喂一些活虫或瘦肉末。
成鸟的饲养
百灵鸟从雏鸟喂养起,需要约2年的时间才能成熟,才能唱出较好的歌声,但是要达到唱得动听的程度,那还需要2—3年的时间,这样加起来则需要花费4~5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喂养成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注意饲料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等,哪一样都不能缺少,要合理搭配蛋黄、小米和一些辅助饲料,多喂一些青菜末(笼内单独设青菜罐,以免污染笼底沙),要适量喂一些活虫。饲料要绝对新鲜、卫生,饮水要常换。
其次要注意清洁,笼具要常刷洗,并用消毒液消毒。笼底沙土要常换,粪便要及时清除,水罐必须放在笼外。注意防暑降温,并随时注意防潮。不要与病鸟和生有寄生虫的鸟接近。发生异常,要及时找出原因,对症治疗。
另外,外出应有规律,亮鸟时尽量放在空气新鲜的地方。夏季外出应带雨具,切勿使鸟被雨淋湿。
冬季百灵鸟的饲养
百灵鸟是草原的代表性鸟类,属于小型鸣禽。由于飞得很高,人们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踪,百灵鸟现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百灵鸟的 饲养 方式,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百灵鸟的饲养方式
百灵鸟头上具有漂亮的羽冠,嘴较细小而呈圆锥状,有些种类长而稍弯曲。鼻孔上常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又长又直。我国常见的种类有沙百灵、云雀、角百灵、小沙百灵、斑百灵、歌百灵和蒙古百灵等。沙百灵与云雀能从地面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在空中保持着上、下、前、后力的平衡,悬翔于一点鸣唱。角百灵常常悄悄地在地上奔跑,或站在高处窥视周围的动静,行动较为诡秘。凤头百灵因头顶有一簇直立成单角状的黑色长羽构成的羽冠而得名,它生性大方,喜欢在道路上觅食,旁若无人。雌鸟在孵卵时也不像其他鸟类那样容易惊飞。
百灵鸟和草原一起经过几百万年的共同演化,获得了适于开阔草原生存的各种特征。它们一般在三月末开始配偶成对,在地面上鸣叫,并选择巢区。雌雄鸟双双飞舞,常常凌空直上,直插云霄,在几十米以上的天空悬飞停留。歌声中止,骤然垂直下落,待接近地面时再向上飞起,又重新唱起歌来。
百灵鸟的巢筑在地面草丛中、由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大多为2-5枚。它们的卵很好看,底色棕白,上面散缀淡褐色的斑点,接近钝端有一个暗褐色的圆圈。大约经过15天孵化,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审视它们美丽的家园。
草原上的各种草籽、嫩叶、浆果以及昆虫为杂食性地面取食的百灵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食物。百灵鸟繁殖的季节,正是昆虫大量繁衍的时候,以高能量的昆虫饲喂雏鸟,雏鸟就能快速成长,有些种类的亲鸟便可以进行第二次繁殖。
干旱的草原能成为百灵鸟的家,可见百灵鸟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它们或快速飞行到远处取水,或以一定的生理生化特性减少对水的需求。冬季,百灵鸟大多集群生活,几十只甚至上百只为一群,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众多感官的功能,增加在恶劣环境下集体防御的能力。
百灵鸟既是“歌手”,又是“舞蹈家”。它的歌不光是单个的音节,而是把许多音节,串连成章。它在歌唱时,又常常张开翅膀,跳起各种舞蹈,仿佛蝴蝶在翩翩飞舞。百灵鸟不但以其美妙的歌喉,优美的舞姿,令人叹服的飞翔技巧美化了环境,也给人类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更以其自身的存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遗憾的是百灵鸟嘹亮悦耳的歌声也给自己带来了恶运。由于在北方,它是人们饲养的一种名贵的笼养鸟。一些唯利是图的人在百灵鸟的繁殖季节,潜入美丽的草原,不论雌雄,大量捕获幼鸟,运往外地销售。那些可怜的小鸟们还没来得及享受大草原清新的空气和晶莹的晨露,就被关入牢笼,很多死于非命。
百灵鸟的生活习性
嬉戏于干旱山地、荒漠、草地或岩石上,非繁殖期多结群生活,常作短距离低飞或奔跑,取食昆虫和草籽。繁殖期5~7月,营巢于草丛基部的地面上,每窝产卵4~5枚,卵浅褐色或近白色,上密缀褐色细斑。
分布:为中国西北地区留鸟、夏候鸟,迁延时北部地区数量较多。
人工饲养编辑
鸟基本选择
蒙古百灵百灵科的鸟大多羽衣朴素、善鸣啭和模仿声音。百灵、沙百灵、角百灵、凤头百灵等属的鸟是广为人们喜爱的笼鸟。比较普遍的是云雀(俗称云燕、鱼鳞燕、叫天子),我国南北方都有饲养。歌百灵只在南方有饲养。沙百灵(窝勒)、凤头百灵(凤头窝勒)则多见于华北地区。最著名的是百灵,它体型大,羽色较美丽,叫声洪亮而善模仿。
百灵科的鸟均需从幼鸟开始饲养,成鸟难以驯顺和调教。从幼鸟中挑选雄鸟是比较困难的,需要仔细观察、综合判断。如百灵,在第一次幼羽时期可选择嘴粗壮、尖端稍钩、嘴裂(角)深、头大额宽、眼睛大有眼神、翅上鳞状斑大而清晰、叫声尖的鸟。第二次幼羽时期已近似成鸟,要着重选择上胸黑色带斑发达、头及身体羽色鲜艳、斑纹清楚、后趾爪长而平直的鸟。
野生百灵与家养百灵的区别是:野外捕捉的成年百灵羽色鲜艳,羽毛整齐。足趾油亮而呈暗红色,爪黑色;家养百灵羽色稍暗淡,羽毛常有不同程度的磨损,足趾粉红,爪。野生百灵,怕人,常突然猛撞;家养百灵则较安详,即使受惊,也不拚命撞笼子。购买时应注意区分。
在选购幼百灵时,除注意选择雄鸟外,还要看其精神状态和体质,是否戗毛(团毛)。用手摸一摸鸟的肌肉的厚度,看是否“亏膘”,有无便污,尾脂腺(俗称“尖”)是否完整。
饲料和喂法
幼鸟需人工填喂,把绿豆面或豌豆面、熟鸡蛋(或鸭蛋)黄、玉米面三者以5:3:2的比例搓匀,加水和成面团,用手捻成两头尖的长条,拨弄鸟嘴或以声音引诱鸟张嘴,沾水填入。幼鸟数量多时,一定要逐个填喂,以免有的幼鸟吃不上食。每天填喂5—8次,不给水也不喂菜,待鸟能自己啄食后,把拌好的饲料放软食抹内任其啄食,仍不给水,但可喂切碎的马齿苋菜。当体型、羽色近似成鸟时(第二次幼羽齐),方可喂给干饲料和饮水。幼百灵的饲料因地而异,有加花生米粉的、有喂鸡用混合粉料搓鸡蛋的,也有的纯喂蝗虫、蚱蜢。
百灵成鸟饲料各地不同,有的喂谷、黍、苏子或苎麻等的种子,有的喂鸡用混合粉料搓熟鸡蛋。从营养、卫生、节约考虑,喂补充“添加剂”的鸡蛋小米较好,(换羽期)再经常喂些面粉虫、蝗虫、蚱蜢、叶菜等就能养得很好。
百灵鸟的管理和调教
百灵鸟的外形(3)食水罐宜深不宜大,多为半圆柱或倒棱锥形。平的一面紧贴笼的底圈,隔1—2日添换一次食水。笼底砂土要细匀,保持清洁、干燥,每周清换1—2次(夏季),平时可用铁丝或竹棍将粪便夹出。一般不用罩笼套,但在遛鸟时或让它学别的鸟鸣叫时需要罩上。为使百灵鸟晚上灯下鸣叫,白天应罩上。夏季南方蚊虫多,夜间也须罩上,以防蚊叮。
为了驯熟,昆虫幼虫、蝗虫、蚱蜢等动物性饵料应用手拿着喂。为培养鸟儿上台歌唱的习惯,可在鸣台外边围一硬纸壳圈,稍高于笼的底圈,并常用夹粪棍捅其脚让它上台,或者常在鸣台上喂“活食”。
培养百灵鸟鸣叫是很费功夫的。幼鸟绒羽一掉完。雄鸟喉部就常鼓动,发出细小的滴咕声。(俗称“拉锁”)。此时就该让它学叫。用驯成功的老鸟“带”最省事,也可到自然界去“呷”或请“教师鸟”。有的用放录音的 方法 ,但有时声音失真,还须到野外或由其他鸟矫正。
百灵的“叫口”,我国讲究“十三套”,即会学十三种鸟、兽、虫鸣叫的声音。但这“十三套”的内容、先后排列却因地而异。南方笼养百灵允许有画眉的叫口,而在北方却忌讳。北方笼养百灵的基本叫口要有红(沼泽山雀)的鸣叫声,南方则不要求。北方的所谓“十三套百灵”,一般是麻雀叫开头,母鸡嘎蛋、猫叫、砂燕或雨燕、犬吠、喜鹊(灰喜鹊或喜鹊)、红、油胡芦(一种大型蟋蟀)、鸢啸鸣、小车轴声、水梢铃响、大苇莺,虎伯劳结尾。
上述饲养和调教方法适用于所有百灵科的鸟。如果只为听鸣叫,可饲养、调教当地产的种类。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幼鸟的喂养
美丽的百灵鸟(3)家庭笼养的百灵鸟大都是从野外草丛中捕捉幼鸟进行人工喂养。捕捉到的幼鸟自己不会吃食,需经过20多天的人工精细喂养才会自行啄食。主要料食是豆面和鸡蛋,要做细致加工。做法是:用绿豆或豌豆炒至半熟,磨成细面,每斤面加鸡蛋6—8枚,掺拌均匀晾干保存,但忌发霉。喂鸟时将适量鸡蛋面掺水搓成条状,每次1—2大口,每天6—8次。幼鸟啄食时把调好的糊状饲料放入食料盏盆里即可。这段时间内不得喂水。3个月后改喂鸡蛋米(一般每500克小米拌鸡蛋5枚,调匀后阴干,再搓散),并要给足水。为适应百灵鸟的野生习惯,笼子里要铺2—3厘米厚的细砂土或干黄土,并要不断地喂一些虫类以调剂饮。
鸟笼的配选
百灵鸟(1)要有足够的活动场所。养百灵鸟都用圆形笼,一般为竹制品。底部直径35—40厘米,高40—50厘米,多采用平顶和馒头顶。
(2)造型既要美观大方,又要便于携提活动。
(3)零部件配备齐全。食罐儿、水罐和盏盆必须配挂合理。笼子要安装一个凤凰台,供百灵鸟跳跃活动和上台起舞歌唱(台柱一般高10厘米,用河浮石或其他代用品制成)。[
饲养的方法
笼养百灵鸟不仅要精心喂养,而且要肯下功夫,从幼鸟就要开始驯化,要做到三不怕:即不怕各种车辆,不怕各种颜色,不怕人群围观。并要经常训练上下凤凰台,一早一晚到室外遛鸟。初学叫口时要有一只好的成鸟代口,俗称师傅代徒弟。最好有固定“老师”教口,以免出现脏口、杂口或乱音。调训学叫时要用布套罩起来,让“学生”静听。经过3—5个月的教学,定能教出好的徒弟。一般的鸟应会叫唱10多种音调,如在台上边展翅边叫则是好鸟。没有经过专门调叫而自由鸣叫的鸟不是好鸟,观赏价值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