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详细解释了观赏鱼体表疾病的问题,并反复提醒鱼友们,大多数观赏鱼的体表问题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疾病。
然而,有些观赏鱼的体表问题可能源自体内,我们在平时的饲养和分析中需要学会自我判断。并不是所有观赏鱼的体表问题都能通过简单的药物涂抹解决。
观赏鱼蒙眼可能是眼睛受伤,但如果眼球白蒙,很可能是体内寄生虫的问题。专业的杀虫药是必需的,而严重情况可能无法治愈。
一侧或两侧眼球突出,很可能是六鞭毛虫类的虫子导致,包括头洞问题。
炸鳞、腹水、鳞片脱落:肠炎或内部腐烂可能性大炸鳞有很多原因,但伴随腹水性的炸鳞可能源于肠炎或内寄生虫。对症下药是必要的。
鳞片脱落可能是擦碰伤,但伴随红肿和腐烂,特别是大面积掉鳞,可能是虫或内部溃烂问题。
长期体表出现大面积红肿、红血丝或红斑病可能是内部机体腐烂的迹象,尤其是对于锦鲤类观赏鱼,治疗难度较大。
极度惊恐、撞缸:观察体表受伤或者心理问题极度惊恐可能是观赏鱼心理问题,而不仅仅是体表伤害。观察行为表现和肢体语言是关键。
呼吸不畅可能与水质或鳃病有关,但如果这些因素排除,观赏鱼可能患有肠炎。观察是否有虫或者其他迹象。
最终,观赏鱼的健康不仅仅依赖于他人的教导,更需要我们自己去仔细观察和分析。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怎么看鱼体表面膜脱落
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身体表面覆盖
一层白色薄膜,体表粘液增多,体色暗
淡,鱼体消瘦,游动缓慢,锦鲤常群集
于角落或礁石处不断磨蹭,试图摆脱寄
生虫,导致锦鲤黏膜烂掉。
2.鱼虱病。感染鱼虱的锦鲤焦躁不安,奋
力挣扎,急游或擦底,摆脱虫体,身体
分泌大量粘液,食欲减退,被咬伤的部
位和鱼自身的擦伤会引起感染和水震,
导致锦鲤黏膜烂掉。
3.由细菌引起的疾病。细菌导致黏膜烂掉。
4.赤皮病。表皮大面积充血,鱼体表面有
大面积溃疡,导致锦鲤黏膜烂掉。
观赏鱼的常见病有哪些?
龙鱼(详情介绍)
龙鱼的价格非常昂贵,如果在饲养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导致龙鱼生病甚至死亡,会让饲养者非常的心疼,而龙鱼在饲养龙鱼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龙鱼的常见疾病,以备不时之需。
一、眼球下垂症
长期投喂底层食物造成,如果放回池塘将恢复。把鱼缸全部用不透光的黑纸蒙住,在鱼缸上部增加一盏白灯,喂食顶层食物或在鱼缸顶部放置一个物体以吸引银龙鱼的注意力,3个月后拿掉黑纸。
二、翻鳃症
由于水质不洁引起,空间不够,溶氧量不足,水温变化突然。在疾病的初始会看到鱼鳃不规则的运动,呼吸急促,鳃盖上的软膜向外而不是向里,并且能看到鱼鳃的红色。尽快改变水质,提供更多的氧气,鱼鳃会由软变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实行外科手术。
手术需要:剪刀、手套、消毒酒精、干净并潮湿有布、麻药。找一个干净的塑料口袋,在口袋内装水,把银龙鱼放到口袋里,在口袋的水中加麻药,待麻药起作用,把银龙鱼从口袋中拿出放到干净并潮湿的布上用剪刀(保证消毒)进行修剪,然后把银龙鱼放回缸中,增中溶氧量,当龙鱼恢复知觉后让银龙鱼休息并息让它在暗淡的条件下休息。如果银龙鱼对食物没有任何兴趣,每天抽换20%-30%的水,改变水的质量6天,增加食盐以减少寄生虫攻击的危险。
三、白点症
由寄生虫原生动物门引起,在银龙鱼身上某一部分或大部分布满白色的小点。主要影响鳍和降低龙鱼的胃口,并且经常能看到银龙鱼磨擦身体。把温度提高到30甚至34摄氏度并加3% 浓度的小食盐。如还不行就要单独入药缸治疗。主要症状,在病鱼的全身遍布白点,像撒上白粉般,严重时就 像在鱼身上覆上一层乳白色的膜。发病原因,是小瓜虫寄生在鱼体上所致。主要防治措施:1用0.1~0.2ppm亚汞全池遍洒;2用500ppm硫酸铜和 500ppm硫酸镁全池遍洒。
四、厌食症
成因:由于伺主的大量喂食或投喂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具有硬壳类的昆虫和干虾,导致龙鱼肠胃不适,消化不良,导致停食
解决办法:每天换缸总水量的1/3,连续换3天,这三天伺主不要投喂任何食物,三天后龙鱼既会胃口大开。
龙鱼(详情介绍)
五、趴缸
成因:龙鱼趴缸主要原因就是龙鱼情绪紧迫,多为受惊吓所致。
解决办法:关灯静养半个月,静养期间头三天不要投喂任何食物,三天后正常投喂,静养期间始终保证不要开启缸中的任何灯,当然,龙缸所处的客厅,卧室的灯光因人的正常生活需要可以正常开启,但路过龙缸跟前,需要放轻自己的动作幅度以免再次惊吓到龙鱼,另外,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要为了省电,只开鱼缸灯,而客厅卧室的灯却不打开,此时如果人一走动,龙看不清楚移动物体是主人,很容易误认为是猎食者而慌忙逃窜,这样不但会让龙从此以后易受惊吓,而且会让龙在逃窜的过程中猛烈撞击缸壁而造成严重的物理伤害
六、水霉病
成因:水质过老(长期不换水)或由于过滤系统长期不清洗(滤材长期不清洗,光换水对改善水质作用也不大),龙鱼由于有创伤或自身抵抗力不足,导致创面或体表受水霉菌侵袭,在创面或体表附着着一层类似棉絮状的菌丝,此病一年四季均会爆发。
解决办法:水霉菌最害怕盐类,所以通常下盐就可以杀灭水霉菌,但为了让效果来的更快而有效,通常我们会进行三步走,即换水,升温,下盐(为了发挥最大效果,三步走顺序不要打乱),下盐剂量比例,通常一米的缸需要使用半斤盐。
七、烧尾
成因:水质过老,杂菌含量过高导致,其表现为龙鱼尾部边缘发白(青龙尾部边缘发白属于此品种正常的自然表现,不属于此范畴)
解决办法:如果过滤系统中滤绵过久没清洗,先清洗过滤面,消除此污染源后,一星期后,每天换1/3水,连续换3天。
八、蚀鳞
成因:同烧尾,另外一种蚀鳞往往被人忽视,就是龙鱼过胖,导致鳞片迅速被拉伸而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给形成蚀鳞现象。
解决办法:将已经被侵蚀的鳞片拔除,其他同烧尾的解决办法一样,如果是过胖导致的蚀鳞,还需要减少投喂量,放缓龙鱼生长的速度,降低龙鱼脂肪来解决。
其实,在饲养龙鱼的过程中,对于保持龙鱼水质的清洁是非常重要的,再者就是龙鱼不宜喂的太饱,过多的饲料只会增添龙鱼的身体负担,不利于龙鱼的健康。
观赏鱼的常见病有哪些?
1、烂鳃病:鱼腮充满粘液,腮丝及腮盖骨内表皮有出血现象,腮丝会很快由红变白。
2、细菌性肠炎:病鱼会停在鱼缸的角落不动、不进食;腹部膨胀,有红斑,突出;肌肉短时间抽搐;粪便呈白色。
3、白皮病(又称白尾病):背鳍、尾鳍(也可能是背鳍加尾鳍的基部)出现小白点,迅速扩散至尾鳍并使其发白、烂掉;病鱼平衡失控,会竖起来上下游动。
4、锚头鳋病:虫体露出的部分会有藻类附生,似一束束的棉絮一般,所以又称为"蓑衣病"。当你看见鱼的体表有一根根小的白色棍子挂在上面就是了。
5、鱼虱病:因为鱼虱破坏鱼的体表组织而有疼痛感,呈现出极度焦躁不安,或跃于水面,或急剧狂游,百般挣扎,翻滚等现象,十分痛苦。鱼虱附着于鱼体表面,吸食鱼的血液。伤口常造成其他细菌类或真菌类的感染。
6、赤皮病(又称出血性病):鱼体出血、发炎,鳞片脱落,背鳍或全部鳍充血、腐烂,掉鳞或烂鳍处会发水霉。
7、水霉病(肤霉病、白毛病):感染部位有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感染部位开始呈圆形,后面则呈不规则的斑块,较为严重时会有皮肤破损肌肉裸露腐烂等症状。
观赏鱼在饲养时针对不同季节也是需要做不同的应对措施:
1、春季:管理的重点是适量投饵和防病治病。春天气候转暖,经历越冬后的观赏鱼开始活跃,但体质相对虚弱,投饵量应逐渐增加。由于气候变化较大,遇到刮风下雨时要特别注意保温。春季细菌病毒繁殖也迅速,鱼病最易流行。拉网捞鱼易碰伤鱼体,必须注意防病、治病。
2、夏季:此期是观赏鱼生长旺季,水温通常30℃以上,鱼很少生病。若饵料充足且勤换水,其长势均优于其他季节。对氧气需求量增大,防止水体缺氧已成为饲养的关键。降低放养密度,勤换水排污,注意充氧,尤其是闷热、暴雨将临的天气。注意防暑降温,用竹帘等遮1/3~1/2的水面,以防"烫尾"事故发生。
3、秋季:管理重点是喂足喂饱。适当增加饵料中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比例。到深秋季节天气渐凉,投饵应逐渐减少。同时易暴发烂鳃病、白点病、肤霉病等,因而需预防鱼病。
4、冬季:管理重点是防寒保温,适当投饵。温室或水族箱用加热设备,使水温一般不低于20℃。或利用工厂余热水等的作用维持适当的水温进行正常的养殖及繁殖。严防水温骤降(特别是夜间)致鱼患病或被冻伤冻死。
观赏鱼常见病有哪些
摘要:与野生鱼类不同,观赏鱼长期生活于优越的环境中,觅食量与活动量较小,受外界气候、饲养条件变化的干扰少,故抗病能力较差,因此饲养观赏鱼需了解一些观赏鱼常见病的防治,以便控制鱼病的发生和流行。那么观赏鱼常见病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观赏鱼常见疾病治疗,包括烂鳃病、白皮病、细菌性肠炎、锚头鳋病、鱼虱病、赤皮病等。一、烂鳃病
鱼腮充满粘液,腮丝及腮盖骨内表皮有出血现象,腮丝会很快由红变白。
治疗方法:
(1)用12.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药浴30分钟。
(2)用12.5ppm的土霉素溶液药浴30分钟。
二、细菌性肠炎
病鱼会停在鱼缸的角落不动、不进食;腹部膨胀,有红斑,突出;肌肉短时间抽搐;粪便呈白色。
治疗方法:
(1)将磺胺胍溶解后混到饲料中投喂。
(2)用呋喃西林、庆大霉素、土霉素、痢特灵等溶液进行药浴。
(3)肌肉注射庆大霉素和青霉素,最好请专业医生进行操作。
三、白皮病(又称白尾病)
背鳍、尾鳍(也可能是背鳍加尾鳍的基部)出现小白点,迅速扩散至尾鳍并使其发白、烂掉;病鱼平衡失控,会竖起来上下游动。
治疗方法:用25ppm的土霉素或金霉素溶液药浴30分钟。鱼缸用1ppm的漂白粉溶液消毒。
四、锚头鳋病
虫体露出的部分会有藻类附生,似一束束的棉絮一般,所以又称为"蓑衣病"。当你看见鱼的体表有一根根小的白色棍子挂在上面就是了。
治疗方法:
第1步,用镊子直接拔除寄生虫。
第2步,用0.3-0.5ppm的敌百虫溶液药浴。
第3步,用8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鱼缸。
五、鱼虱病
因为鱼虱破坏鱼的体表组织而有疼痛感,呈现出极度焦躁不安,或跃于水面,或急剧狂游,百般挣扎,翻滚等现象,十分痛苦。鱼虱附着于鱼体表面,吸食鱼的血液。伤口常造成其他细菌类或真菌类的感染。
治疗方法:同于猫头虱病的治疗。
六、赤皮病(又称出血性病)
鱼体出血、发炎,鳞片脱落,背鳍或全部鳍充血、腐烂,掉鳞或烂鳍处会发水霉。
治疗方法:用1%的食盐水或是2ppm的高锰酸钾或是2ppm的漂白粉溶液浸泡。
七、水霉病(肤霉病、白毛病)
感染部位有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感染部位开始呈圆形,后面则呈不规则的斑块,较为严重时会有皮肤破损肌肉裸露腐烂等症状。
治疗方法:
(1)2%-3%的盐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
(2)特效药1-2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每天浸洗20-30分钟。
(3)2ppm的高锰酸钾加上1%的盐水混合后将病鱼浸泡20-30分钟。
(4)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并且可用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的抑制和消灭水霉菌。
八、鳃霉病
菌体的孢子散落水中时,碰上鱼的腮部,便附着其上侵入组织生长。当发现鱼表现为呼吸困难时,打开其腮部会发现菌丝。
治疗方法:同于水霉病的治疗。
九、白头白嘴病
鱼的额部和嘴周围细胞坏死,变白,发生溃疡,有时会带有灰白色绒毛状物,体瘦发黑。
治疗方法:将1ppm的漂白粉撒入水族箱里消毒。
十、白点病
由寄生虫小瓜虫引起的,初期鱼体(胸、背、尾鳍及体表)出现数粒的小白点,末期则全身布满白点。
治疗方法:由于小瓜虫只能生存于10-25℃的温度环境中,此时小瓜虫的发育周期为10天。水温高于此温度时,小瓜虫会加快发育,5天就会完成发育在未及繁殖时死亡。所以我们在发现白点病时只需将水温升至28℃左右,没两天小瓜虫就会自动完成发育而死亡。连续保持几天就可以根治白点病。
十一、卵甲藻病(打粉病、白鳞病)
初期鱼体表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及背部皮肤出现白点,而后逐渐蔓延至全身及腮内,白点之间有红色充血斑点(这是不同于白点病处),随病情发展,白点连成一片,全身像裹了一层白粉。卵甲藻病有点象白点病,不同的是白点病不会连成粉块、无充血现象。
治疗方法:
第1步,在鱼缸内投放20ppm的生石灰进行消毒。
第2步,将病鱼转入微碱性水体浸泡。
十二、打印病(又称腐皮病)
在附近或尾柄上(极少见于鱼体的前部)的皮肤和肌肉发炎,像脓包一样;肌肉会逐渐烂掉,形成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病灶。
治疗方法:
(1)注射金霉素每公斤鱼体重5000个单位。
(2)用四环素软膏涂抹患处。
十三、黑死病
鱼鳍叠合、破损溃烂,身体抖动,体色变黑,体表出现云雾状溃蚀,布满许多白色突起,缩尾缩鳍。
治疗方法:按照每公斤体重50克的药量,将霉菌素混入食物中喂食,每日一次,连用5天。
十四、出血热
病鱼体表发黑、无光泽。口、鳍条、肌肉充血,有时腮盖、头、腹壁充血;腮丝呈鲜红的点状或块状充血。严重时腮会失血而苍白成为"白腮",眼球会有突出症状(和龙鱼的眼球突出症不同)。
治疗方法:
(1)充分照射阳光,并设法降低水温至25℃以下。
(2)用中药大黄的浸取液水浴。
(3)用大黄和枫香树叶0.25-0.5克研成粉末煎煮后混合在牛心汉堡中投喂。同时,在水族箱中连续两天投放0.6ppm的敌菌灵溶液。
(4)抗生素(比如青霉素、红霉素等)浸泡。
十五、疖疮病
皮下肌肉组织发炎,有类似溃疡的脓疮、浮肿,脓疮里有大量的脓血和细菌;鱼鳍基部充血,鳍条开裂。
治疗方法:
(1)内服四环素,每公斤饲料加入400克,连用10天。
(2)在伤口处涂抹抗生素粉剂。
十六、气泡病
病鱼体表(尤其是尾鳍)、腮丝内充满气泡;身体失衡,尾上头下浮于水面,无法摄食。
治疗方法:病鱼可转移到清水中静养一天左右,防止暴晒。
十七、丝绒病(又称胡椒病、金粉病)
常在硬物上刮擦,体色发黄,皮肤外表不光滑,有时呈片状剥离;鳃丝出血,呼吸困难。
治疗方法:用溶度为250ppm的溶液每天浸泡病鱼1小时,治疗期间注意加氧。
十八、口丝虫病(鱼波豆虫病、白云病)
常在硬物上刮擦,抖动,体表发炎,立鳞,体表有白膜覆盖。
治疗方法:3%盐水涂抹或1%的盐水浸泡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