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眼睑是指第三眼睑的腺体脱垂。
它可能发生在一只眼睛或两只眼睛。
这种情况在6周至2岁的幼犬中最为常见。
某些品种的狗有这种倾向,包括美洲可卡犬、英国斗牛犬、比格犬、中国沙皮犬、纽芬兰犬、迷你贵宾犬和狮子狗。
第三眼睑腺体的韧带连接薄弱被认为是狗最常见的原因。
尽管这种弱点可能是一种可遗传的情况,但遗传模式是未知的。
腺体脱垂可继发于炎症。
特发性不明原因的形式也存在。
1、椭圆形粉红色或红色肿块突出
2、从眼角有水样或粘稠样浓样的分泌物
3、从眼睛发红到结膜也就是狗狗的眼皮里面发红
4、狗会偶尔抓挠眼睛
通常,诊断是通过眼睛的视觉检查。
一个完整的眼睛检查是必要的,包括测量泪液的产生,角膜荧光素染色和对眼睛的检查。
如何治疗犬第三眼睑医学药物治疗包括使用局部抗炎皮质类固醇药物来减少结膜和脱垂腺体的炎症。
医学药物治疗很少能使腺体恢复到正常位置。
建议采用外科手术切除腺体。完全摘除腺体是可以做到的,但这是不鼓励的因为它会导致狗狗一生的眼睛干涩。大约35%的泪液是由第三眼睑的腺体分泌的,所以摘除这个腺体会大大减少泪液的分泌造成干眼情况出现。
另一种手术方式是手术将腺体还原回去,即手术包埋的方式。复发率在5%到20%之间,这取决于所使用的手术程序、手术时腺体的大小、脱垂的时间以及第三眼睑软骨的状况。一般情况下,如果发现及时快速解决没出现严重肿胀或发炎,第三眼睑软骨没有出现弯曲,则手术之后成功率较高。
如果只有一侧脱垂进行手术治疗,继续监测另一只眼睛是否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了防止另一个腺体脱垂,未受影响的腺体可以在初始腺体手术时预防性缝合。
如果手术后保持一个月,那么预后是好的。如果再次脱垂,可以尝试第二次手术,或切除。
手术后,需要佩戴伊丽莎白脖圈可以用来防止手术部位愈合时狗狗的抓挠造成自伤行为。
按照兽医的指示服用所有药物及眼部眼药的上药操作,并按照兽医的指示返回进行随访。
看护好狗狗,防止狗在手术后的几天时间内去抓挠自己的眼睛。
有必要在术后一段时间观察眼部,以确定是否会保持正常。干眼症的发病可能会在腺体脱垂后延迟数月至数年。干眼症的症状包括眼内分泌物增多,结膜发红和角膜浑浊。
为减少犬只出现第三眼睑的情况,建议有第三眼睑的狗不要繁殖。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狗狗眼角长息肉用什么眼药水
狗狗眼角长息肉,也称为第三眼睑增生或樱桃眼,通常首先使用氯霉素滴眼液进行治疗。氯霉素滴眼液,适应症为用于治疗由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克雷伯菌属、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其他敏感菌所致眼部感染,如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眼睑缘炎等。如果使用一段时间后没有效果,那么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切割的方法来治疗。在早期阶段,药物治疗可以减缓病情的发展,但并非所有情况下药物治疗都能治愈。如果狗狗在使用滴眼液一周后没有改善,那么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此外,为了防止狗狗抓挠眼睛,可以考虑给狗狗佩戴伊丽莎白项圈。
狗狗得了第三眼睑怎么办
狗狗得了第三眼睑,即第三眼睑增生,通常需要通过手术切除来治疗。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治疗方法:
1. 手术切除:这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手术将第三眼睑直接切除。手术后需要一定的恢复期,主人需要密切关注狗狗的眼睛状况,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护理。
2. 眼药水治疗:如果狗狗的第三眼睑只是轻微的增生,可以使用一些眼药水来缓解症状。例如,一些人工泪液可以减轻狗狗的不适感,但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
3. 调整饮食:如果狗狗的第三眼睑增生是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主人需要调整狗狗的饮食,避免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以清淡的食物为主。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狗狗的第三眼睑已经脱出或导致其他严重症状,如视力受损、大量泪痕等,需要及时带狗狗去宠物医院进行治疗,以免影响狗狗的健康。
狗狗第三眼睑增生用氯霉素眼药水能治好吗
狗狗第三眼睑增生用氯霉素眼药水能治好。氯霉素眼药水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眼部感染和炎症,有助于缓解第三眼睑增生的症状。狗狗第三眼睑增生是常见的犬类眼部问题,通常可以使用氯霉素眼药水进行治疗。
狗狗第三眼睑增生怎么办?
狗狗的第三眼睑是一种保护眼球的结构。但有时候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增生的情况。第三眼睑增生会导致狗狗眼睛发红、流泪、或出现分泌物等不适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严重影响狗狗的视力。
治疗第三眼睑增生的方法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通常需要全身麻醉,医生会将过长的第三眼睑切掉。手术后需要注意狗狗术后休息,保持弱口服饮食,避免擦眼睛,并按时复查。
药物治疗通常用于较轻度的第三眼睑增生,药物可以帮助减轻狗狗的不适症状,防止病情加重。常见的使用药物包括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等。
如果发现宠物出现眼部问题,应及时就诊。同时,平时加强对宠物的眼部护理也很重要。可定期清洁眼睛四周的毛发,并经常给狗狗进行眼部保健,如滴眼液、润滑液等。请注意,对于药物的使用应该按照医生的指导,同时也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问请咨询有关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