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开庭缺席并不影响司法判决,只有犯罪事实成立才能缺席判决处理。根据《民事诉讼法》,缺席判决适用于原告不出庭或中途撤诉且被告提出反诉,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中途退庭,法院裁定不准撤诉且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无民事行为能力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以及借贷案件中债务人下落不明。缺席判决与对席判决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被告开庭缺席属于违反司法审理制度,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一、被告开庭缺席有什么影响?
被告开庭缺席并不影响司法判决,只有犯罪事实成立就可以缺席判决处理,缺席判决,原本专指民事诉讼中法院在一方当事人缺席时所为的判决。通常情况下,当事人为了避免遭受不利于自己的诉讼后果,都会于言词辩论之日到庭并进行辩论。由于民事诉讼具有私法的性质,当事人对自己的权利具有处分权,而且,实践中经常存在一些阻碍当事人到庭的因素,所以当事人不能到庭的情形实属难免。
我国《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二、缺席判决的适用情况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缺席判决适用于下列情况:
1.原告不出庭或中途退庭按撤诉处理,被告提出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2.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
3.法院裁定不准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
4.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
5.在借贷案件中,债权人起诉时,债务人下落不明的,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公告传唤债务人应诉。公告期限届满,债务人仍不应诉,借贷关系明确的,经审理后可缺席判决。在审理中债务人出走,下落不明,借贷关系明确的,可以缺席判决。
缺席判决与对席判决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对于缺席判决,人民法院同样应当依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向缺席的一方当事人宣告判决及送达判决书,并保障当事人的上诉权利的充分行使。
需要明确的是,对于被告开庭缺席的行为,显然是属于违反了司法审理制度的情况,司法机关可以依法进行缺席判决处理,另外,涉及到拒不执行司法决议的,还需要追究相关刑事责任,具体情况实际而定,避免法律适用错误的情况。
结语
被告开庭缺席并不影响司法判决。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缺席判决与对席判决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法院应当依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宣告判决,并保障当事人的上诉权利的充分行使。对于被告开庭缺席的行为,司法机关可以依法进行缺席判决处理,并追究拒不执行司法决议的刑事责任。请注意避免错误的法律适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七章 审理和判决 第四节 第二审程序 第八十六条 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对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者理由,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也可以不开庭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