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教案[统计学原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6-26 15:34:41
文档

教案[统计学原理]

教案[统计学原理]教案模块名称模块一:统计入门知识(1)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统计的含义,明确统计研究的对象及职能了解统计组织。重点、难点重点:统计的含义、研究对象和职能。难点:统计的职能。课程内容一、统计的含义及对象(一)统计的含义1、统计工作2、统计科学3、统计工作与统计科学的关系(二)统计的研究对象(三)统计的特点(四)统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二、统计职能与统计组织(一)统计职能(二)统计组织复习思考题1、统计有哪些含
推荐度:
导读教案[统计学原理]教案模块名称模块一:统计入门知识(1)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统计的含义,明确统计研究的对象及职能了解统计组织。重点、难点重点:统计的含义、研究对象和职能。难点:统计的职能。课程内容一、统计的含义及对象(一)统计的含义1、统计工作2、统计科学3、统计工作与统计科学的关系(二)统计的研究对象(三)统计的特点(四)统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二、统计职能与统计组织(一)统计职能(二)统计组织复习思考题1、统计有哪些含


教案[统计学原理]

教案模块名称模块一:统计入门知识(1)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统计的含义,明确统计研究的对象及职能了解统计组织。重点、难点重点:统计的含义、研究对象和职能。难点:统计的职能。课程内容

一、统计的含义及对象

(一)统计的含义

1、统计工作

2、统计科学

3、统计工作与统计科学的关系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

(三)统计的特点

(四)统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二、统计职能与统计组织

(一)统计职能

(二)统计组织复习思考题

1、统计有哪些含义?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统计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

3、统计工作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结

1、注意统计研究的对象并不是数,而是用数来反映的现象。

2、统计工作中的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是顺序进行的。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1页教案模块名称模块一:统计入门知识(2)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统计学中常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重点、难点重点:总体、个体、标志、指标、变量的概念。难点:标志和指标的理解。课程内容

三、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个体

1、总体的概念

2、个体的概念

3、总体与个体的关系

(二)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

1、数量标志

2、品质标志(三)指标与指标体系

1、指标

2、指标体系

(四)离散变量与连续变量

1、离散变量

2、连续变量

四、E_CEL的基本操作一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统计总体和个体?二者的关系怎样?

2、什么是标志?什么是指标?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小结

1、注意指标和标志的关系。

2、标志是说明个体的,个体是标志的承担者。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2页教案模块名称模块二:统计资料的搜集课时4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确统计资料的搜集基本形式和方法,并能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统计活动。重点、难点重点:统计记录、统计调查的方式和方法难点:统计调查方式和方法的应用课程内容

一、统计记录

(一)统计记录活动

(二)统计记录的成果

1、原始统计记录;

2、统计台账;

3、统计报表

(三)统计记录的原则和方法

二、基本统计单位与基本情况统计

(一)基本统计单位

(二)基本情况记录

三、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方式

1、抽样调查;

2、普查;

3、典型调查;

4、重点调查;

5、统计报表制度。

(二)统计调查方法

1、观察法;

2、访问法;

3、报告法;

4、问卷法;

5、查阅资料法。

四、E_CEL的基本操作二复习思考题

1、统计调查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2、统计调查的方法有哪些种?小结

1、注意统计记录和统计调查之间的不同。

2、几种统计调查方式适用的条件。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3页教案模块名称模块三:统计资料的整理第一讲:统计分组和统计编码(1)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和形式,能够正确选择好统计分组标志,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统计分组的概念、分组的形式及统计分组的方法。难点:统计分组标志的选择及分组方法。课程内容

一、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作用

(二)统计分组标志的选择

(三)统计分组的形式

1、品质分组表

2、变量分组表

(四)统计分组的方法

1、单标志分组法

2、多标志分组法

(五)组别编号

1、单标志分组的组别编号

2、多标志分组的组别编号复习思考题

1、统计分组的作用?如何选择分组标志?

2、什么情况下编制单项式分组表?什么情况下编制组距式分组表?

3、平行分组与复合分组如何差别?小结

1、在进行统计分组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好分组标志和分组形式。

2、在进行统计分组时注意要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4页教案模块名称模块三:统计资料的整理第一讲:统计分组和统计编码(2)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统计编码的概念和作用,掌握顺序码和层次码优、缺点和适用条件,了解常用的几种统计编码,掌握E_CEL进行分组表整理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常用的几种统计编码的编码规则;运用E_CEL进行数据整理。难点:运用E_CEL进行分组表的整理。课程内容

二、统计编码

(一)统计编码的种类

1、顺序码

2、层次码

(二)常用的几种统计编码

1、经济成分分类与代码

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

3、国别(地区)统计代码

4、县级行政区划代码

5、乡镇级区划代码

6、全国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代码

三、E_CEL中的数据整理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统计代码?个人身份证号码的前六位是什么代码?

2、什么是透视表?如何制作透视表?

3、如何利用透视表来编制分组表?小结

1、注意统计分组和统计编码的关系。

2、利用E_CEL制作出来的透视表与正规的统计分组表的区别。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5页教案模块名称模块三:统计资料的整理第二讲:统计汇总(1)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掌握统计汇总的步骤和技术,能够进行基本的统计汇总。重点、难点重点:统计汇总的步骤和技术。难点:运用统计汇总技术进行资料汇总课程内容

一、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

(一)逐级汇总

(二)集中汇总

(三)综合汇总

二、统计汇总技术

(一)统计汇总的概念及汇总的步骤

(二)手工汇总技术

1、点线法

2、传票法

3、折叠法

4、过录法复习思考题

1、统计汇总在统计整理中有哪些作用?

2、统计汇总的步骤有哪些?

3、常用的手工汇总技术有哪些?它们的适用范围分别是什么?小结

1、各种汇总的组织形式的优缺点。

2、注意手工汇总方法在不同条件下的使用。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6页教案模块名称模块三:统计资料的整理第二讲:统计汇总(2)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演示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利用E_CEL进行汇总的技术。重点、难点重点:利用E_CEL进行的公式、函数的运算及进行统计汇总。难点:利用E_CEL进行统计汇总。课程内容

三、E_CEL汇总技术

(一)E_CEL的公式运算

1、公式运算符

2、创建公式(二)E_CEL的函数运算

1、自动求和

2、直接输入法

3、导入函数法

4、统计中常用的几种函数

(三)利用E_CEL进行统计汇总

1、表内汇总

2、表间汇总复习思考题

1、E_CEL的公式由哪些要素组成?公式与函数有何关系?

2、什么是表内汇总?什么是表间汇总?

3、怎样利用“数据”菜单对数据进行表间汇总?小结

1、注意公式和函数在使用时的差别。

2、熟练E_CEL的汇总方法。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7页教案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模块名称模块三:统计资料的整理第三讲:统计表课时4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教学使学生理解统计表的概念、作用与特点,掌握统计表的构成,能够设计和审核统计表,掌握E_CEL和WORD制表。重点、难点重点:统计表的设计和审核,E_CEL和WORD制表。难点:统计表的设计课程内容

一、统计表的形式与构成

1、统计表的一般形式

2、统计表的构成

二、统计表的种类

1、空表和实表

2、定长表和变长表

3、单标志分组表和多标志分组表

4、单向分组表和双向分组表

三、统计表的设计

(一)统计表外观形式的设计

(二)统计表主词的设计

(三)统计表宾词的设计

(四)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四、统计表的审核包括:外观形式、内容结构、表中数值的审核

五、计算机制表

(一)E_CEL制表

(二)WORD制表复习思考题

1、统计表的一般形式是什么?怎样设计统计表?

2、怎样利用E_CEL和WORD制表?小结

1、注意统计表宾词的平行设计、复合设计和不规则设计的使用。

2、E_CEL制表与WORD制表在功能上的差别。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8页教案模块名称模块四:统计资料的整理第四讲:统计图课时4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能够明确统计图的构成,正确区分各种统计图,理解统计图的绘制原则,掌握统计图的手工和E_CEL绘制方法。重点、难点重点:统计图的构成和种类,常用统计图的绘制。难点:常用统计图的绘制。课程内容

一、统计图的基本知识

1、统计图的构成

2、统计图的绘制原则和程序

3、统计图的种类

二、常用统计图的绘制

1、条形图

2、曲线图

3、面积图

4、象形图

5、分布图

三、统计图的审视

1、统计图外观形式的审视

2、统计图科学性审视

四、E_CEL制图

1、柱形图的绘制

2、直方图的绘制

3、散点图的绘制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统计图?它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2、统计图绘制的原则?如何对统计图进行分类?

3、如何审视统计图?如何利用E_CEL制作统计图?小结

1、在实际工作中注意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达统计资料。

2、对统计图的审视既要注意外观审视又必须注意统计图的科学性。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9页教案模块名称模块四:综合指标分析法第一讲:总量指标分析法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理解总量指标的有关概念,掌握总量指标的分类和计算,并且能正确利用总量指标分析问题。重点、难点重点:总量指标的相关概念和种类及利用E_CEL进行汇总。难点:各种总量指标的分类及运用。课程内容

一、总量指标的分类

(一)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

(二)实物量、价值量和劳动量

(三)时期数和时点数

二、总量指标的计算

(一)总量指标计算中常用的概念及计算

1、小计

2、总计

3、累计

(二)总量指标计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总量指标的分析

(一)总量指标的分析结论

1、期增指标

2、期减指标

3、期适指标

(二)总量指标的“常理界限”

四、E_CEL在统计汇总中的运用

1、E_CEL计算累计数

2、不同层次的数字汇总复习思考题

1、总量指标有哪些分类?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有何区别?

2、何为期增指标、期减指标和期适指标?总量指标的“常理界限”?

3、如何利用E_CEL计算累计数?小结

1、注意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

2、掌握计算总量指标应注意的问题。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10页教案模块名称模块四:综合指标分析法第二讲:相对指标分析法(1)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理解相对指标的含义和作用,掌握各种相对指标的特点和计算方法,明确各种相对指标的适用条件。重点、难点重点: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难点:各种相对指标的差异及应用。课程内容

一、相对分析法概述

(一)相对分析法的作用

(二)相对数的表现形式

(三)运用相对分析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常用的相对分析法

(一)结构分析法结构相对数

(二)静态对比法比较相对数=

(三)动态对比法动态相对数=

(四)相关对比法强度相对数=复习思考题

1、常用的相对分析法有哪些种类?其表现形式有几种?

2、运用相对分析法分析问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结构、比较、动态、强度相对数各适用于什么现象的研究?小结

1、要正确运用各种相对指标进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

2、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11页教案模块名称模块四:综合指标分析法第二讲:相对指标分析法(2)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本次教学活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和运用,掌握E_CEL计算相对数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和运用,E_CEL的熟练使用。难点: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课程内容

二、常用的相对分析法

(五)计划完成分析法

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基本计算:

2、当计划数是相对数时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3、计划执行进度情况的检查

4、运用计划完成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5、计划完成分析法的主要作用

三、E_CEL计算相对数复习思考题

1、运用计划完成相对数应注意哪些问题?其主要作用?

2、什么是计划执行进度指标?它与计划完成程度有什么不同?

3、怎样利用E_CEL计算相对数?小结

1、注意用相对指标分析问题时应与总量指标结合使用。

2、各相对指标应结合运用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12页教案模块名称模块四:综合指标分析法第三讲:平均分析法(1)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本次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理解平均指标的含义,明确平均指标的种类,掌握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的计算。重点、难点重点:平均数的含义及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难点: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的计算。课程内容

一、平均分析法概述

(一)平均分析法的作用

(二)平均分析法的特征

(三)平均分析法的种类

二、算术平均法

(一)算术平均法基本公式:

(二)简单算术平均法:

(三)加权算术平均数:

三、调和平均法基本公式: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平均分析法?它有哪些作用?

2、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有哪几种形式?小结

1、注意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的相同与不同。

2、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的差别。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13页教案模块名称模块四:综合指标分析法第三讲:平均分析法(2)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算术平均法与调和平均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掌握位置平均数的概念和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会用E_CEL计算平均数。重点、难点重点: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应用。难点:如何选择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课程内容

四、算术平均法与调和平均法的实际运用

(一)算术平均法与调和平均法的选择

(二)算术平均法与调和平均法的特殊运用

五、其他平均法

(一)中位数法

(二)众数法

六、平均指标的运用原则

(一)计算平均数时要遵循同质性的原则

(二)总平均数要与组平均数结合运用

(三)用分布数列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四)平均数与典型事例结合运用

(五)平均法要与差异分析法相结合

七、E_CEL计算平均数

(一)运用函数

(二)手工操作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众数和中位数也是平均数?

2、如何由各组相对数计算总相对数或用组平均数计算总平均数?小结在用平均指标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时,注意要用组平均数和总平均数结合起来分析。注意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14页教案模块名称模块四:综合指标分析法第四讲:差异分析法课时4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及差异分析法的作用,掌握差异分析指标的计算,能够结合平均分析法进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掌握E_CEL及计算器计算标志变异指标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及计算和应用。难点: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课程内容

一、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

1、绝对量差的测定

2、相对量差的测定

3、平均量差的测定

二、总体内部的差异分析

(一)极差与极差系数极差:极差系数:

(二)平均差与平均差系数平均差:平均差系数:

(三)标准差与标准差系数标准差:标准差系数:

三、E_CEL计算标准差

四、计算器的使用复习思考题

1、反映总体内部差异的指标有哪几种?

2、平均差与标准差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小结

1、理解差异分析指标的作用,注意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将差异分析指标与平均指标结合起来分析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15页教案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模块名称模块五:参数估计法(1)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本次教学使学生理解抽样调查的概念意义和特点,了解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明确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掌握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重点、难点重点:抽样误差的组织形式、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难点: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课程内容

一、参数估计的一般问题

(一)参数估计的概念与作用

(二)参数估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三)抽样调查的组织方式

二、抽样误差

(一)抽样误差的概念

(二)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三)抽样平均误差

1、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

2、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简单随机抽样)(1)平均数: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2)成数: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复习思考题

1、参数估计有哪些特点?抽样调查的组织方式有哪些?

2、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哪些?各对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小结在计算抽样平均误差时(简单随机抽样),总体的方差可用大样本方差或以前资料来代替,当出现多个方差时,取方差的最大值。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16页教案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模块名称模块五:参数估计法(2)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方法,掌握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重点、难点重点:总体指标的区间估计及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难点:总体指标的区间估计。课程内容

三、参数估计

(一)点估计

(二)区间估计

1、极限误差的概念

2、极限误差的计算

3、置信区间:平均数:;成数:

四、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

1、平均数: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

2、成数: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

五、E_CEL在参数估计中的应用复习思考题

1、如何进行区间估计?它与点估计有何不同?

2、极限误差真的是最大的抽样误差吗?小结

1、在进行区间估计时注意精确度与置信度的关系。

2、在确定样本容量时要注意小数进位原则,不能四舍五入。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17页教案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模块名称模块六:相关与回归分析法(1)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了解相关关系的含义以及相关关系的种类,明确相关分析的任务,掌握相关分析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形式的判定及相关系数的计算。难点:相关系数的计算和运用。课程内容

一、相关分析概述

(一)相关关系的概念与特点

(二)相关关系的种类

(三)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相关分析的常用方法

(一)相关表(判定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二)相关图(判定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及关系形态)

(三)相关系数(说明现象间直线关系的密切程度)0为正相关,0为负相关。1,当=1时,两变量是函数关系。越大变量之间直线关系越密切。复习思考题

1、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有何区别与联系?

2、相关分析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相关分析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小结注意相关系数是说明现象之间直线关系密切程度的指标,当其绝对值很小时,说明现象之间直线关系不密切,并不能就此断定现象之间关系不密切。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18页教案模块名称模块六:相关与回归分析法(2)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回归分析的概念与特点,掌握一元回归方程的建立及估计标准误差的计算。能够运用E_CEL计算相关系数并能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重点、难点重点:一元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及估计标准误差的计算。难点:一元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课程内容

三、回归分析与回归预测

(一)回归分析的概念及特点

(二)回归分析的内容

(三)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四)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五)回归直线方程在动态预测中的应用

(六)估计标准误差即:

(七)应用相关与回归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四、计算工具在相关与回归分析中的运用

(一)计算器的运用

(二)E_CEL计算相关系数复习思考题

1、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如何建立回归直线方程?

2、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小结相关分析时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而回归分析要求自变量是给定的,因变量是随机的,回归必须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19页教案模块名称模块七: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法(1)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理解指数的概念和编制原理,掌握总指数的编制方法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重点、难点重点:综合指数法和平均法指数法计算总指数难点:总指数的计算。课程内容

一、统计指数概述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及作用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二、综合指数

(一)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三、平均法指数

1、

2、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个体指数?什么是总指数?如何计算个体指数?

2、什么是数量指标指数?什么是质量指标指数?

3、什么是同度量因素?编制数量指标总指数和质量指标总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各应固定在哪个时期?小结综合指数与平均法指数并无本质差别,平均法指数是在已知条件不能满足综合指数法的情况下,采用数学变换方法计算的总指数。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20页教案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模块名称模块七: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法(2)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利用总指数间的关系建立指数体系,进而运用指数体系进行现象变动的因素分析。重点、难点重点:指数体系的建立,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难点:建立指数体系并据此进行因素分析。课程内容

四、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

1、指数体系的概念

2、建立指数体系的基本要素

3、指数体系的作用

(二)因素分析总量指标两因素的因素分析:

1、个体指数体系:相对数:绝对数:

2、总指数体系:相对数:绝对数:

五、E_CEL在统计指数中的运用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指数体系?因素分析的基础是什么?

2、个体指数体系和总指数体系有什么不同?小结在编制绝对数的个体指数体系时要注意加入同度量因素,否则绝对数指数体系将不成立。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21页教案模块名称模块八:动态数列分析法(1)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及作用,掌握动态数列的编制方法,熟练掌握动态数列水平指标的计算,并能进行动态分析。重点、难点重点:动态数列的概念、作用,水平指标的计算。难点:动态水平指标的计算和应用。课程内容

一、动态数列概述

(一)动态数列的概念及构成

(二)动态数列的作用

(三)动态数列的种类

二、动态差异分析法

(一)发展水平

(二)增长量

三、动态平均分析法

(一)平均增长量

(二)平均发展水平指标值连续变动指标值不连续变动

1、时期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

2、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间隔相等间隔不相等

3、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

4、相对数或平均数动态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动态数列?其有何作用?

2、如何由相对数或平均数动态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小结相对数和平均数动态数列均为绝对数动态数列的派生数列,在计算平均发展水平时应注意首先找到与其对应的两个绝对数数列。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22页教案模块名称模块八:动态数列分析法(2)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本次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动态数列的速度分析指标的计算及在现象动态分析中的应用。学会运用E_CEL进行现象变动规律分析。重点、难点重点:动态数列速度指标的计算和应用及现象变动规律分析。难点:动态数列速度指标的计算。课程内容

四、动态速度分析法

(一)发展速度

1、环比发展速度

2、定基发展速度

3、年距发展速度

(二)增长速度

1、环比增长速度

2、定基增长速度

3、年距增长速度

4、增长1%绝对值

(三)平均速度

1、平均发展速度:

2、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五、变动规律分析法

(一)长期趋势分析法

(二)季节变动分析法复习思考题

1、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有何关系?

2、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有何关系?小结在计算平均增长速度时只能根据平均发展速度计算,而平均发展速度则可以根据总速度或各环比速度之积计算。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适用专业:授课教师:陈X编写时间:2009年7月第23页

文档

教案[统计学原理]

教案[统计学原理]教案模块名称模块一:统计入门知识(1)课时2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统计的含义,明确统计研究的对象及职能了解统计组织。重点、难点重点:统计的含义、研究对象和职能。难点:统计的职能。课程内容一、统计的含义及对象(一)统计的含义1、统计工作2、统计科学3、统计工作与统计科学的关系(二)统计的研究对象(三)统计的特点(四)统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二、统计职能与统计组织(一)统计职能(二)统计组织复习思考题1、统计有哪些含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