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实教”的教育方法,充分体现了尊重个人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我分析了原因,找出突破口,尝试着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经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我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循序渐进,以取得最终目标的实现。
一、要求的针对性
优等生一般的来说,成绩好、头脑活、能力强,学习一点即透,是班级的中坚力量,是老师的宠儿。对于他们我都是严爱。要求比其他同学更加严格,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为班级做出贡献。中等生一般基础知识较好,但创造性学习相对差一些,但有潜力,容易进入优秀行列,同时也容易掉队,对于他们,我不马虎、不放松,在严格要求同时关爱他们。而后进生,他们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够好,自信心不足。在教学中我不摒弃他们,不歧视他们,反而更加关爱他们,鼓励他们,多表扬、少批评,把他们的点滴进步作为他们成长的足迹。对他们低标准、低要求。就这样在教学时根据实际情况我对不同层次的同学采取不同的要求,收到了实效。
二、作业的针对性
作业是我们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我们巩固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优、中等生一般都能按质按量完成作业,而学困生在作业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经常发生不写作业、作业拖拉、作业脏、乱等现象。我分析了原因,大部分学困生由于长期“亏欠”,基础知识十分薄弱,到了中高年级以后,越来越感到作业的难度,久而久之,产生了畏惧的心理,最后干脆“破罐子破摔,”反正写不来倒不如不写。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对于学困生,我只设计一些简单的基础方面题目,对于中等生,我设计一些难度一般的题目,而对于优等生我设计一些有些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就这样不写作业的现象越来越少,学困生的成绩也慢慢的得到提高。耿同学就是很好的例子,他长期不写作业,问他他说写不来,为了让他改掉这个坏习惯,我让他每天作业只做一到两题,选自己做得来的做,久而久之,他改掉了坏习惯,成绩逐步得到提高。
三、评价的针对性
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大部分教师喜欢优等生,讨厌学困生,不能给予人文的关怀,从而造成学困生的心理的自卑。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不以成绩为唯一标准。采取了评价的多元化,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多用激励的话语,从而激发他们上进的信心。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对于优等生我在肯定的同时提出修改意见,而对于学困生哪怕开了口,我都给予表扬。我还设置进步奖,让中等生与学困生也有得奖的机会,就这样大大地激发了中等生与学困生的学习潜力。
我们需要鲜艳的百花盛开,但我们也需要柔嫩的小草也能茁壮成长。我相信只要我们浇灌爱心,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发展,都能成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