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纠纷协商后仍可上诉,但协商解决是有效的途径。协商解决医疗纠纷可通过自行协商、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或调解实现。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优势是简单明了,但可能存在矛盾激化和协议漏洞。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可稳定情绪,人民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力但时间较长。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成功率约为70%。
法律分析
一、医疗纠纷协商后还能上诉吗
1、医患双方通过自行协商解决纠纷,是医疗纠纷解决办法的有效途径之一。即使签署了赔偿协议书,患方依然有权利就协议书是否有效到起诉,至于说能否胜诉就看协议书内容是否存在民法典规定的可撤销、可变更和无效合同的情形。
2、法律依据: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的规定,
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提起民事诉讼。
二、协商如何解决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是指基于医疗行为,医方与患方产生的因医疗过错、违约而导致的医疗损害赔偿及医疗合同违约等纠纷。那么协商如何解决医疗纠纷呢?请阅读下面的内容。
医疗纠纷争议可以通过协商的办法进行解决。有数字显示,目前协商解决的医疗纠纷达70%左右。现对此分析如下:首先,由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达成协议,没有特定的第三人参加。这种协商简单明了,但容易造成矛盾激化,特别在双方法律知识欠缺,协议书漏洞较多的情况下,往往达成协议后双方再起争端。
其次,卫生行政部门主持达成调解协议。这种办法由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向卫生行政机关提出申请,在行政机关的主持下,双方达成协议。从目前情况看,这种办法能及时平息事态,稳定双方的情绪。
再者,当争议进入诉讼程序后,可由人民主持双方调解达成协议。该协议一经送达立即生效,具有强制执行力,并不得上诉。它的好处是法律效力高,规范性强。但医患双方要经历较长的时间。
结语
医疗纠纷的解决可以通过协商、调解和诉讼等方式进行。协商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双方可以自行达成协议。即使签署了赔偿协议书,患方仍有权利就协议书是否有效向起诉。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纠纷,也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或者直接向人民提起诉讼。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双方自行协商、卫生行政部门调解、调解等。每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法律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章 医疗事故的赔偿 第四十 已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请求,可以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调解时,应当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并应当依据本条例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
经调解,双方当事人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不成或者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调解。
第二十条 医师个体行医应当依法办理审批或者备案手续。
第三十六条 有关行业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医学院校应当加强对医师的医德医风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