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最高的规定是什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6-30 02:03:29
文档

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最高的规定是什么?

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采用法律要件说为主,即“谁主张,谁举证”。但在特殊情况下,根据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可倒置举证责任。最高规定,在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的情况下,将综合考虑公平原则和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举证责任。这一标准适应了社会发展,维护了法律稳定性,赋予法官一定的裁量权。法律分析;我国在民事诉讼中就举证责任的具体分配,采用以下标准。1、依据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分配举证责任。(1)一般规则;该规则主要采用法律要件说。要求在司法实践中根据现行成文法规来分配举证责任。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将“谁主张,谁举证”作为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标准。
推荐度:
导读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采用法律要件说为主,即“谁主张,谁举证”。但在特殊情况下,根据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可倒置举证责任。最高规定,在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的情况下,将综合考虑公平原则和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举证责任。这一标准适应了社会发展,维护了法律稳定性,赋予法官一定的裁量权。法律分析;我国在民事诉讼中就举证责任的具体分配,采用以下标准。1、依据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分配举证责任。(1)一般规则;该规则主要采用法律要件说。要求在司法实践中根据现行成文法规来分配举证责任。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将“谁主张,谁举证”作为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标准。


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采用法律要件说为主,即“谁主张,谁举证”。但在特殊情况下,根据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可倒置举证责任。最高规定,在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的情况下,将综合考虑公平原则和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举证责任。这一标准适应了社会发展,维护了法律稳定性,赋予法官一定的裁量权。

法律分析

我国在民事诉讼中就举证责任的具体分配,采用以下标准:

1、依据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分配举证责任

(1)一般规则

该规则主要采用法律要件说。要求在司法实践中根据现行成文法规来分配举证责任。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将“谁主张,谁举证”作为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标准。

(2)特殊规则:危险领域说、盖然性说、损害归属说等理论是随着环境污染、交通事故、产品责任、医疗事故等新型案件的大量产生而出现的,因此一些国家的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考虑到与法律要件分类一般规则不同的一些规律应采用例外规则,即举证责任倒置。

2、根据公平和诚实信用分配举证责任

公平原则体现了举证责任分配重在公平的理念,举证责任不公必然导致裁判上的不公,因此公平原则要求当事人无论属于何方,凡对主张事实无免除举证的特殊情况,须一律举证;无论当事人主张的是积极事实,还是消极事实,是内在事实还是外在事实,是由哪一方控制的危险领域,主张的待证事实盖然性高低,损害归属为谁,只要不属于应予免除举证责任的特殊情况,必须对主张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我国最高人民《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条,针对实践中在特殊情况下存在的不属于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的举证责任倒置,依其他法律和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又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的情形,明确规定由人民根据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民事诉讼顺应社会发展,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人都不能滥用权利,借以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作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任何主体,都必须诚实地履行诉讼义务,行使诉讼权利。

根据这一标准确定举证责任,顺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民事诉讼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法律不可能将所有的甚至包括未来的情形都能加以明文规定,因此这一原则不仅维护了法律的稳定性,而且避免了法律的僵化,同时这一原则实质上也体现了赋予法官一定限度的自由裁量权。

结语

根据以上标准确定举证责任,体现了我国民事诉讼顺应社会发展的态势。在现代社会中,法律难以囊括所有情形,因此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成为必要,既维护了法律的稳定性,又避免了法律的僵化。同时,这一原则也赋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案件的特殊情况。我国最高人民的规定体现了对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以确保诉讼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的落实。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 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其仍然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

最高人民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五、证据的审核认定 第九十五条 一方当事人控制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交,对待证事实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控制人的,人民可以认定该主张成立。

最高人民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条 普通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的自认,对作出自认的当事人发生效力。

必要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自认而其他共同诉讼人予以否认的,不发生自认的效力。其他共同诉讼人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仍然不明确表示意见的,视为全体共同诉讼人的自认。

文档

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最高的规定是什么?

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采用法律要件说为主,即“谁主张,谁举证”。但在特殊情况下,根据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可倒置举证责任。最高规定,在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的情况下,将综合考虑公平原则和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举证责任。这一标准适应了社会发展,维护了法律稳定性,赋予法官一定的裁量权。法律分析;我国在民事诉讼中就举证责任的具体分配,采用以下标准。1、依据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分配举证责任。(1)一般规则;该规则主要采用法律要件说。要求在司法实践中根据现行成文法规来分配举证责任。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将“谁主张,谁举证”作为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标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