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合同终止的法律规定和情形,指出在签订合同时,终止条款通常是需要有的,以避免日后的纠纷产生。合同的终止包括合同到期后的自然终止、显失公平的条款、欺诈行为、无法履行合同义务、自然人死亡、财产继承者不愿继续履行、其他不可抗因素等情形。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法律分析
一、关于合同终止是否需要终止条款的规定,我们需要指出,实际上在签订合同时,终止条款通常是需要有的,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日后的纠纷产生。合同的履行都是有一定期限的,要是合同到期的话,那么合同就会终止,然后归于消灭。
二、合同终止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1、合同到期后的自然终止;
2、合同中有显失公平的条款;
3、合同中存在欺诈行为,并对当事人造成直接利益损害;
4、合同当事人一方无法履行合同义务,且经双方协商后解除合同;协商不能达到双方目的的,通过法院进行判决,根据实际情况法院判决合同终止的;
5、合同一方自然人死亡,且财产继承者不愿继续履行合同的;
6、其他不可抗因素导致合同内容无法实行的;
三、合同终止的情形有哪些
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简称为合同的终止,又称合同的消灭,是指合同关系在客观上不复存在,合同权利和合同义务归于消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1、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
2、合同解除;
3、债务相互抵销;
4、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5、债权人免除债务(债权人免除债务人部分或全部债务的,合同部分或全部终止);
6、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但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
7、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拓展延伸
合同终止是指在合同关系存续期间,因某种原因导致合同关系自始消除或者终止的法律现象。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合同终止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合同期满:当合同的期限届满时,合同关系自始消除。例如,一份劳动合同期限为3年,则合同期满后,劳动合同即行终止。
2. 合同解除:当一方违反合同约定的义务,另一方有权依据合同规定解除合同。例如,一方严重违反工作纪律或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可以立即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3. 合同终止:当一方提前通知对方,表示不再继续履行合同义务时,合同关系即行终止。例如,用人单位提前30天通知劳动者,表示不再与其订立劳动合同。
4. 合同无效:当合同自始不存在或者部分无效时,合同关系终止。例如,一方以欺诈手段订立合同,合同无效;或者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
5. 不可抗力:当发生不可抗力事件,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时,合同关系终止。例如,自然灾害、战争等。
6. 情势变更:当合同关系存续期间,由于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合同基础丧失或者动摇,致使合同关系无法继续履行时,合同终止。例如,合同约定在某一特定条件下进行交易,但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使得合同基础丧失。
以上是合同终止的几种情形,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有其他情形。在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办理相应的变更或者解除手续。
结语
合同终止是合同关系消灭的一种方式,通常在签订合同时就需要规定终止条款以避免纠纷产生。合同终止的情形包括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合同解除、债务相互抵销、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债权人免除债务、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以及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09-04-24) 第五条 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在合同书上摁手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具有与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09-04-24) 第十一条 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追认的意思表示自到达相对人时生效,合同自订立时起生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09-04-24) 第二十六条 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