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报警的后果及何时可以报警。虚假报警可能导致拘留、罚款或刑罚。根据法律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会受到惩罚。而真实情况下,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群体性事件、灾害事故等需要公安机关处置的情况下,可以拨打110报警。
法律分析
一、虚假报警有什么后果?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谎报警情:轻则罚款、拘留、重则构成犯罪!
二、什么情况下可以报警?
发生以下案(事)件时应及时拨打110报警:
1、刑事案件;
2、治安案(事)件;
3、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或者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事件;
4、自然灾害事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治安灾害事故、安全生产事故;
5、其他需要公安机关处置的与违法犯罪有关的报警。
拓展延伸
虚假报警的法律责任及处理措施
虚假报警是指故意或恶意向执法机构或相关部门提供虚假的报警信息,其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执法和社会秩序。根据法律规定,虚假报警是一种违法行为,涉及到法律责任和相应的处理措施。一旦确认虚假报警,责任人将面临法律追究,可能面临罚款、拘留甚至刑事处罚。同时,相关部门也会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调查核实、警示教育、公开曝光等,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律的严肃性。因此,虚假报警不仅会给自己带来法律风险和不良记录,还会浪费公共资源、占用警力,并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执法工作。因此,我们应当自觉遵守法律,不得故意进行虚假报警,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结语
虚假报警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责任人将面临法律追究,可能受到罚款、拘留甚至刑事处罚。同时,相关部门也会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虚假报警不仅带来法律风险和不良记录,还浪费公共资源、占用警力,严重干扰正常执法工作。我们应自觉遵守法律,不得故意进行虚假报警,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章 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五十条 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公安机关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一)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
(二)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
(三)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四)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五)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依法出动警力,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章 任务和基本原则 第二条 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章 任务和基本原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贯彻实施,保证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正确履行职权,规范办案程序,确保办案质量,提高办案效率,制定本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