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不能辞退工伤员工,但是劳动者存在法定过失性辞退情形的除外。
员工发生工伤怎么办
第一部分:工伤事故的定义:一旦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或染病,首先要确认该事件是否属于工伤。根据我国的《工伤保险条例》,工伤包括以下情况: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发生的工作岗位上受到的伤害;在上下班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伤害;工作调动期间发生的伤害;在执行公务、突发事件救援期间受到的伤害;工作关联疾病。
第二部分:工伤认定准备工作:在确认事故属于工伤后,应尽早将员工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员工应及时向单位报告工伤事故及就医情况。向单位报告后,员工应收集以下证据及材料:医疗记录、诊断报告、检查报告;事故现场照片和视频;工资收入证明;鉴定工作能力损伤程度的相关材料。
第三部分:向单位申请工伤认定和赔偿:员工应向用人单位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根据单位的规定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用人单位收到员工的工伤申请后,应于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按照法定标准按时足额向员工支付工伤医疗费、休息期间工资等福利待遇。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四部分:申请工伤保险待遇:员工在获得工伤认定后,可向社会保险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待遇类型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包括医疗费用报销、伤残抚恤金、丧葬费等。员工可根据个人情况和工伤状况,向当地社保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五部分:发生争议时的解决途径:在工伤事故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员工与单位在赔偿、工伤认定等方面的争议。在出现争议时,以下途径可为员工提供帮助:协商解决。员工可与单位沟通协商,通过有力证据争取合理利益;人社部门调解。可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调解,寻求第三方解决问题;工伤仲裁。若无法达成共识,员工可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以争取合法权益;如无法通过仲裁解决,员工可以向法院起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如果员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六级的,也要保留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用人单位按月发放伤残津贴。如果是员工本人提出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可以解除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四十二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