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不成功,员工需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用人单位无责,员工须自行申请工伤认定,不要错过期限。在协商解决时,了解伤残级别和计算标准。如果复议结果与初次认定相同,公司不承担责任,员工需承担损失后果。
法律分析
工伤认定不成功对于员工本人来说,就意味着当前的这种状况根本按照法律的规定就不属于工伤的,社保机构肯定也是根据员工或者公司提交的相关材料跟实际的调查结果下达了这一认定的结论。在工伤认定申请不成功以后,肯定员工本人跟其家属也非常的关心在我国工伤认定不成功怎么办?
一、在我国工伤认定不成功怎么办?
员工在公司受伤后,够不上工伤认定,如果无法认定为工伤,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用人单位是无责的。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五十五条之规定,受伤害职工或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具体条款如下:
第五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一)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的;
(二)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
(三)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费率不服的;
(四)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者规定的;
(五)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二、申请工伤认定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用人单位不申请工伤认定,自己必须申请
不管是否参加工伤保险,工伤认定都是处理工伤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工伤认定首先是用人单位的义务,在用人单位不在规定期限内申请工伤认定的,工伤职工、近亲属等可以在一年内申请。
由于申请工伤认定有确定的期限,超过期限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不予受理,追索工伤保险待遇也将得不到仲裁、法院的支持。所以,不要轻信用人单位没有虚假的或没有诚意的承诺,以免错过申请工伤认定的期限。
2、调解需了解伤残级别和计算标准
协商解决多发生在单位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形下。由于申报工伤有可能影响单位将来的工伤保险缴费比例或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用人单位往往不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就直接要求协商赔偿数额,工伤职工或其亲属为了使工伤赔偿早日处理完毕,也多采取迎合的态度。
如果是第一次申请工伤认定不成功的话,员工本人还有救济的途径,因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但是最终复议的结果仍然跟第一次认定的结论是相同的,那说明公司根本不需要对员工此次所谓的工伤承担任何的责任的,员工自己需要对这种意外状况带来的各种损失承担后果。
结语
工伤认定不成功对员工本人来说意味着当前状况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工伤标准,社保机构根据提交的材料和调查结果做出了认定结论。在工伤认定不成功后,员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法院提起诉讼;二是注意申请工伤认定的事项,如用人单位未申请时,员工需在规定期限内自行申请;三是了解伤残级别和计算标准,以便在协商解决时有所准备。如果第一次申请工伤认定不成功,员工仍有救济途径,但若最终复议结果与第一次认定相同,公司无需承担责任,员工需自行承担相关损失后果。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
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职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
对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行业,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七条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伤保险的监督管理,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