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主要介绍了民事诉讼被告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答辩状、提交有利证据、准时出庭参加诉讼活动等。同时还详细说明了民事诉讼答辩状的写作要点,包括答辩理由、答辩请求和证据的准备等。
法律分析
一、民事诉讼被告开庭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被告方在民事诉讼活动开庭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准备好答辩状,提交有利于自己的证据材料,在法庭规定的时间内准时出庭参加诉讼活动。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以及提交的相关证据,做一份书面的答辩意见,并收集自己有利的证据,用于支持自己的主张,反驳对方的请求。庭审过程中,会要求被告陈述答辩意见,以及就案件事实部分进行补充说明。人民应当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或被上诉人,被告或被上诉人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提出答辩状是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权利,不是诉讼义务;但被告人或被上诉人逾期不提出答辩状,不影响人民审理。
二、民事诉讼答辩状正文怎么写?
1、答辩的理由:应针对原告或上诉人的诉讼请求及其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进行反驳与辩解。被上诉人的答辩主要从实体方面针对上诉人的事实、理由、证据和请求事项进行答辩,全面否定或部分否定其所依据的事实和证据,从而否定其理由和诉讼请求。一审被告的答辩还可以从程序方面进行答辩,例如提出原告不是正当的原告,或原告起诉的案件不属于受诉管辖,或原告的起诉不符合法定的起诉条件,说明原告无权起诉或起诉不合法,从而否定案件。无论一审被告,还是二审被上诉人提出答辩理由,要实事求是,要有证据。
2、答辩请求:答辩请求是答辩人在阐明答辩理由的基础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向人民提出应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保护答辩人的合法权益的请求。一审民事答辩状中的答辩请求主要有:
(1)要求人民驳回起诉,不予受理;
(2)要求人民否定原告请求事项的全部或一部分;
(3)提出新的主张和要求,如追加第三人;
(4)提出反诉请求。如果民事答辩状中的请求事项为两项以上,在写请求事项时应逐项写明。对上诉状的答辩请求应为支持原判决或原裁定,反驳上诉人的要求。
3、证据:答辩中有关举证事项,应写明证据的名称、件数、来源或证据线索。有证人的,应写明证人的姓名、住址。
结语
被告方在民事诉讼活动开庭之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准备好答辩状,提交有利于自己的证据材料,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准时出庭参加诉讼活动。在庭审过程中,被告需要陈述答辩意见并补充说明案件事实部分。提出答辩状是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权利,被告人或被上诉人逾期不提出答辩状,不影响人民审理。在答辩状正文中,被告应针对原告或上诉人的诉讼请求及其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进行反驳与辩解,并提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请求。同时,答辩中的证据应具体明确,包括证据的名称、件数、来源或证据线索,以及证人的姓名和住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三章 简易程序 第一百六十七条 人民适用小额诉讼的程序审理案件,可以一次开庭审结并且当庭宣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七章 审理和判决 第二节 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八十一条 人民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批准,高级人民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七章 审理和判决 第四节 第二审程序 第八十 人民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批准,高级人民审理上诉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批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