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验房的主要注意事项包括了解房屋历史、查看房屋情况、考察市政配套以及了解后续居住费用等。在具体验房过程中,需要查询档案、检查房屋外部和内部情况,确认房屋面积和装修状况,并注意其他细节如水质、电视信号、电线老化等。购房者应持身份证并填写查档申请书,也可以委托律师查档。购买二手房时,验房的注意事项与商品房不同,但忽视这些问题可能会损害自身利益。
法律分析
一、二手房验房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了解房屋历史:
首先要对自己买的房子做侧面了解,例如该住房是哪一年盖的,还有多长时间的土地使用期限;哪些人住过,是否发生过不好的事情;通过衣着和生活规律判断周围人的社会层次,了解邻居住的是否舒适;观察公共楼道的整洁程度及布局;
(二)查看房屋情况:
这部分内容与新房验房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本文会在下面详细介绍如何验房。
(三)考察市政配套:
最好能够实际考察一下自己所购买的房屋周边情况,交通是否方便,购物就医等是否符合自己的购买需要,学区房还要考察房屋距离学校是否与价格成比例等等。
(四)了解往后居住的费用:包括水,电,煤的价格;物业管理费的收取标准;车位的费用。
二、二手房验房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查询档案:
1、到房管部门的档案馆查询档案,了解住宅的内部结构图,包括管线的走向。
2、确定承重墙的位置等,以便重新装修。
(二)房屋外部:
1、查看是否有私搭私建部分,是否有占用屋顶的平台,走廊的情况或者屋内是否有搭建的小阁楼;
2、是否改动过房屋的内外部结构,如将阳台改成卧室或厨房,将一间分隔成两间;
3、阳台是否是屋主自己封闭的,这牵涉到阳台面积应该怎么计算的问题。
(三)房屋内部:
1、确认房屋的准确面积包括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和户内的实际面积;
2、产权证上一般标明的是建筑面积,最保险的办法是测量一下房屋内从墙角到墙角的面积,即所谓地毯面积;
3、观察房屋的内部结构及装修的状况,户型是否合理,有没有特别不适合居住的缺点;
4、原房屋是否带装修,装修水平和程度如何,是否需要重新装修;
5、天花板是否有渗水的痕迹,墙壁是否有爆裂或者脱皮等明显的问题;
6、其他注意事项:例如打开水龙头观察水的质量,水压;打开电视看一看图像是否清楚,能收视多少个台的节目;确认房子的供电容量;观察户内外电线是否有老化的现象;电话线的接通情况;天然气的接通情况等等。
除此之外,提醒购房者调查房产档案须持身份证并填写查档申请书,产权人已死亡的由法定继承人申请查档的,还必须出具产权人死亡证明,购房者可以委托律师查档。
即使是购买二手房,此时也会涉及到验房的问题,不过由于二手房已经实际被居住使用过了,因此在验收的时候,需要当事人注意的事项就与对商品房验收的注意事项不一样。而要是在验收房屋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的话,那很有可能给自身利益造成损害。
结语
在购买二手房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了解房屋的历史,包括建造年份、土地使用期限以及前任居住者的情况;其次,查看房屋的实际情况,包括内部结构、装修状况等;再次,考察周边市政配套设施,如交通、购物、医疗等是否符合购买需求;最后,了解居住后的费用,如水、电、煤的价格以及物业管理费等。此外,在验房时还需查询房屋档案、观察房屋的外部和内部情况,确认房屋面积和装修情况,注意检查天花板、墙壁等是否有问题。购房者在验收房屋时应当注意以上问题,以保护自身利益。
法律依据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三章广告与合同第二十四条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批准的规划、设计建设商品房。商品房销售后,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擅自变更规划、设计。
经规划部门批准的规划变更、设计单位同意的设计变更导致商品房的结构型式、户型、空间尺寸、朝向变化,以及出现合同当事人约定的其他影响商品房质量或者使用功能情形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变更确立之日起10日内,书面通知买受人。
买受人有权在通知到达之日起15日内做出是否退房的书面答复。买受人在通知到达之日起15日内未作书面答复的,视同接受规划、设计变更以及由此引起的房价款的变更。房地产开发企业未在规定时限内通知买受人的,买受人有权退房;买受人退房的,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违约责任。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四章销售代理第二十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在代理销售商品房时不得收取佣金以外的其他费用。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三章广告与合同第十六条商品房销售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买受人应当订立书面商品房买卖合同。
商品房买卖合同应当明确以下主要内容:
(一)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商品房基本状况;
(三)商品房的销售方式;
(四)商品房价款的确定方式及总价款、付款方式、付款时间;
(五)交付使用条件及日期;
(六)装饰、设备标准承诺;
(七)供水、供电、供热、燃气、通讯、道路、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交付承诺和有关权益、责任;
(八)公共配套建筑的产权归属;
(九)面积差异的处理方式;
(十)办理产权登记有关事宜;
(十一)解决争议的方法;
(十二)违约责任;
(十三)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