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合同,关于违约金的合法性,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我国《民法典》也对合同的违约金作了具体的规定,但是违约金的具体数额的规定不是没有限度的,应该合理合情。在双方违约的情况下,应按各自的过错程度分别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合同的当事人行使法律赋予的抗辩权,属于适法的情形,不能被纳入双方违约的范畴。合同违约金由双方当事人协商决定。
法律分析
根据合同,关于违约金的合法性,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我国《民法典》也对合同的违约金作了具体的规定,但是违约金的具体数额的规定不是没有限度的,应该合理合情。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二、双方都对合同违约怎么处理
所谓双方违约,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双方各自违反合同义务,各自均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比如,债务人交付的货物有轻微瑕疵,而债权人也构成了受领迟延,此时,债权人与债务人同时成为违约行为的主体。
在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的情况下,应按各自的过错程度分别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民事责任一般不严格区分故意或过失,即过错程度在民事责任承担方面意义不大,但在双方违约的情况下,如要承担民事责任,就要考虑双方过错的大小。此时,过错的程度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合同的当事人行使法律赋予的抗辩权,属于适法的情形,不能被纳入双方违约的范畴。比如,依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在承揽人违约的情形下,定作人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这种情况将其认定为双方违约,显然是在滥用双方违约制度。合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如果是因对方违约而正当行使抗辩权的,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合同违约金法律规定
合同违约金由双方当事人协商决定。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拓展延伸
合同违约责任是指当一方违反合同义务时,另一方有权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违约纠纷中,过错程度和抗辩权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过错程度是指违约方是否存在过错,即是否有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或疏忽。如果违约方存在过错,则另一方有权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例如,如果违约方未能按照合同要求履行其义务,并且其行为是可预见的,则另一方有权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抗辩权是指违约方在承担违约责任时可以提出的辩解或反驳。如果违约方可以提出合理的辩解或反驳,例如可以证明其已经履行了合同义务或者其行为是无法预见的,那么其不应对违约责任承担。
在违约纠纷中,过错程度和抗辩权是两个相互依存的因素。如果违约方存在过错,则另一方有权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但是,如果违约方可以提出合理的辩解或反驳,那么其不应对违约责任承担。因此,在违约纠纷中,当事人应该仔细评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尽可能提供相关证据以支持其观点。
结语
双方在合同中关于违约金的约定是受法律保护的,但约定的违约金数额应合理合情。当一方违反合同时,另一方有权要求违约方支付违约金,但也有权请求适当减少或增加违约金。同时,在双方违反合同时,应按各自的过错程度分别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应严格区分双方违约和抗辩权,以避免滥用双方违约制度。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09-04-24) 第五条 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在合同书上摁手印的,人民应当认定其具有与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09-04-24) 第二十六条 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
最高人民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1999-12-29) 第九条 依照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法律、行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手续,或者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生效,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准手续的,或者仍未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人民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法律、行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的,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标的物所有权及其他物权不能转移。
合同法第七十七条第二款、第八十七条、第九十六条第二款所列合同变更、转让、解除等情形,依照前款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