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罪和伪证罪的刑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和第三百零五条确定,窝藏、包庇罪最高可判十年有期徒刑,伪证罪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民事侵权的构成条件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存在和因果关系的存在。行为人必须违反法律规定,造成损害,并且损害结果必须是行为人行为的直接结果,才能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法律分析
一、那冒名顶替罪判刑多久?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窝藏、包庇罪
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伪证罪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条,明知是犯罪的人,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五条,作伪证,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民事侵权的构成条件有哪些?
1、行为的违法性
所谓行为的违法性,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强制性规定。
2、损害事实的存在
损害事实,既包括对公共财产的损害,也包括对私人财产的损害,同时还包括对非财产性权利的损害。
对财产的损害,包括直接损害与间接损害。直接损害又称积极的财产损失,是指受害人现有实际财产的减少,间接损害又称消极财产损失,是指受害人利益的减少,对人身的损害包括对生命、健康、名誉、荣誉等损害,而且对人身的损害往往也会生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3、因果关系
侵权行为中的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即特定的损害事实是否是行为人的行为必然引起的结果。只有当二者间存在因果关系时,行为人才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结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和第三百零五条的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提供隐藏处所、财物或作伪证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窝藏、包庇罪的刑期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伪证罪的刑期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民事侵权的构成条件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存在和因果关系。行为人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强制性规定,造成财产或非财产性权益的损害,并且存在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才会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2012修正):第三章 刑罚的执行 第四节 减刑、假释 第二十九条 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根据监狱考核的结果,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九章 执行刑罚 第四节 对又犯新罪罪犯的处理 第三百一十六条 被剥夺政治权利、管制、宣告缓刑和假释的罪犯在执行期间又犯新罪的,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对留看守所执行刑罚的罪犯,因犯新罪被撤销假释的,应当根据侦查、审判需要,由犯罪地看守所或者原执行看守所收监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2018修订):第二章 人民法院的设置和职权 第十七条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