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盗窃家庭财物或亲属财物,如果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且被盗财物的亲属不要求追究,可不按犯罪处理。如果未成年人盗窃未遂或中止,且盗窃次数不超过3次,案发后如实供述并退赃,且符合特定情形(聋哑、盲人,次要角色或被胁迫,或有其他轻微情节),可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视为犯罪。
法律分析
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6年1月23日起施行)的规定:“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盗窃自己家庭或者近亲属财物,或者盗窃其他亲属财物但其他亲属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处理。”司法解释同时明确,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盗窃未遂或者中止的,可不认为是犯罪。
2、根据这件司法解释,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行为未超过3次,盗窃数额虽已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案发后能如实供述全部盗窃事实并积极退赃,且具有下列3种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3、这3种情形是: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在共同盗窃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或者被胁迫;具有其他轻微情节的。
拓展延伸
未成年人盗窃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理措施
未成年人盗窃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理措施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在盗窃行为中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与成年人有所不同。未成年人通常被视为缺乏完全判断能力和责任意识,因此,法律倾向于采取更加教育和改造为主的处理措施。
对于未成年人盗窃行为,一般会采取以下处理措施:教育引导、社区服务、家庭矫正、心理辅导等。这些措施旨在帮助未成年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教育和改造使其重新融入社会。
然而,对于严重的未成年人盗窃行为,可能会采取更严厉的处理措施,如强制隔离、收容教育等。这些措施旨在保护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同时也为未成年人提供机会改正错误,并重建自己的生活。
总之,未成年人盗窃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理措施需要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并以教育和改造为主导,旨在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行为,重新投入社会。
结语
未成年人盗窃行为的法律责任与处理措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解释,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在盗窃行为中可能不被视为犯罪,特定情况下可被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针对未成年人的盗窃行为,法律倾向于采取教育和改造为主的处理措施,如教育引导、社区服务、家庭矫正等,旨在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行为,并重新融入社会。然而,对于严重的情况,可能会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以保护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因此,针对未成年人盗窃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理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达到教育改造为主导的目的。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六十九条: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和人民法院决定逮捕,应当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
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