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受伤的交通事故,在立案后的六个月内可以结案。但若伤情严重,则需按照刑事案件的流程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交通事故中的各方人员可以在交警部门的协调下商讨赔偿问题,但若伤情已经达到重伤程度,驾驶员就有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需按照刑事案件的流程处理。
法律分析
有人受伤的交通事故,在立案后的六个月内可以结案。然而,对于有人受伤的交通事故,可能会分为两种情况。如果伤情较为轻微,那么交通事故中的各方人员可以在交警部门的协调下商讨赔偿问题。但所谓的受伤如果已经是重伤,驾驶员就有可能构成了交通肇事罪,之后就是按照刑事案件的流程处理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三十五条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拓展延伸
交通事故是指车辆之间或者车辆与行人之间发生的意外事件,导致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受伤的人需要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合理的赔偿。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受伤的人或者其家属有权要求车辆驾驶人或者车辆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交通事故是由于交通事故发生地的道路不符合规定,导致车辆无法安全行驶而引起的,那么车辆驾驶人或者车辆所有人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另外,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交通事故的赔偿标准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造成对方人身伤亡的,赔偿金按照被抚养人生活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以及残疾辅助器具费等费用确定。第二种情况是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赔偿金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确定。
在交通事故的赔偿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赔偿问题,也可以向交通事故发生地的道路交通事故管理部门报案,请求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交通事故是一种严重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事件,受伤的人需要得到合理的赔偿。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或者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结语
交通事故的处理需要遵循法律规定,受伤程度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若伤情较轻,各方可在交警部门协调下商讨赔偿问题;若伤情严重,驾驶员需承担刑事责任,案件将按照刑事程序处理。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案件,若特殊情况需要延长,需经院长批准,并报上级法院批准。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刑事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5-12-28) 第十六条 误工减少收入的赔偿根据受害公民的误工时间和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确定,最高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五倍。
误工时间根据公民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公民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作为赔偿依据的伤残等级鉴定确定前一日。
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2018-09-18)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2018-02-02) 第五十三条 尸体检验报告确定后,应当书面通知死者家属在十日内办理丧葬事宜。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的应记录在案,并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由公安机关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尸体,逾期存放的费用由死者家属承担。
对于没有家属、家属不明或者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导致无法通知或者通知后家属拒绝领回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及时处理。
对身份不明的尸体,由法医提取人身识别检材,并对尸体拍照、采集相关信息后,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填写身份不明尸体信息登记表,并在设区的市级以上报纸刊登认尸启事。登报后三十日仍无人认领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及时处理。
因宗教习俗等原因对尸体处理期限有特殊需要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