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诉与抗诉是公民维护权益的方式,具有法律效力。人民行使法律监督权对人民的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和权威,保障法律正确实施。人民应提出抗诉,人民应再审。
法律分析
不支持抗诉还可以申诉,申诉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对某一问题的处理结果不正确,而向国家的有关机关申述理由,请求重新处理的行为,也是公民维护权益的一种方式并且具有法律效力。
人民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对人民的民事诉讼行为享有法律监督权,抗诉正是人民基于其法律监督权而进行的职权行为。通过人民行使法律监督权办理民事抗诉案件,对人民的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因此,人民对人民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应当依法提出抗诉,人民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应当再审。
拓展延伸
如何应对不支持抗诉的民事案件处理方式
当面对不支持抗诉的民事案件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式。首先,我们应该仔细研究的理由和依据,确保其合法性。如果发现的决定存在错误或不合理之处,我们可以通过书面申诉或请求复议来争取抗诉的机会。同时,我们可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法律意见和指导,帮助我们制定有效的抗诉策略。此外,我们还可以积极收集和整理相关证据,以加强我们的抗诉理由。最后,我们要保持耐心和坚持,不断努力争取公正的结果。
结语
在民事案件中,当人民不支持抗诉时,我们可以通过申诉来寻求重新处理的机会。申诉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维护权益的一种方式,具有法律效力。人民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保障司法公正和维护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我们面对的决定时,我们应该仔细研究理由和依据,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如书面申诉、请求复议等,同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坚持下去,我们有望获得公正的结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二十庭前会议可以就下列事项向控辩双方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一)是否对案件管辖有异议;
(二)是否申请有关人员回避;
(三)是否申请不公开审理;
(四)是否申请排除非法证据;
(五)是否提供新的证据材料;
(六)是否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
(七)是否申请收集、调取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
(八)是否申请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调查人员、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是否对出庭人员名单有异议;
(九)是否对涉案财物的权属情况和人民的处理建议有异议;
(十)与审判相关的其他问题。
庭前会议中,人民可以开展附带民事调解。
对第一款规定中可能导致庭审中断的程序性事项,人民可以在庭前会议后依法作出处理,并在庭审中说明处理决定和理由。控辩双方没有新的理由,在庭审中再次提出有关申请或者异议的,法庭可以在说明庭前会议情况和处理决定理由后,依法予以驳回。
庭前会议情况应当制作笔录,由参会人员核对后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