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计算。如果仍在存续期间,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提起仲裁申请,不受时效限制。超过申请期限,只能和公司协商解决。
法律分析
要看劳动者与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是否还在存续期间。如果还在存续期间,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提起仲裁申请,不受仲裁时效限制。
如果劳动关系已经终止,应当自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超过申请仲裁期限,就失去胜诉权,只能和公司协商解决。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拓展延伸
追讨5年未支付工资:法律途径和实际可行性
追讨5年未支付工资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实现。首先,受害人可以向劳动仲裁机构或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支付拖欠的工资。根据相关劳动法律法规,雇主应当按时支付工资,拖欠工资是违法行为。在诉讼过程中,受害人可以提供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单等,证明工资未支付的事实。此外,还可以寻求劳动监察部门的帮助,他们可以进行调解或处罚雇主。然而,追讨工资并非一定成功,实际可行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证据充分性、雇主财务状况等。因此,受害人在追讨工资前应充分了解法律途径和实际可行性,可以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取更准确的建议。
结语
劳动争议的解决与时效期限息息相关。如果劳动关系仍在存续期间,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提起仲裁申请,不受仲裁时效限制。然而,一旦劳动关系终止,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限为一年。超过期限,只能通过协商解决。要追讨未支付工资,受害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如劳动仲裁机构或法院提起诉讼。但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建议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取更准确的建议。
法律依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