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民事诉讼法中的当事人的权利有哪些?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7-15 20:52:51
文档

民事诉讼法中的当事人的权利有哪些?

1、委托代理人进行诉讼。每个当事人都可以委托1至2人代理其进行诉讼。2、申请回避。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当事人有权要求人民法院更换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3、收集、提供证据。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人民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任何一方当事人均有权收集证据,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是真实的,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的。4、进行辩论。在法庭上,当事人有权陈述自己的意见,论证自己的主张,反驳对方当事人提出的意见和主张,同时也可以通过书面方式行使这一权利。5、请求调解。原告起诉后,双方当事人都有权请求人民法院用调解方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纠纷。一、行政诉讼开庭的流程。开庭审理包括准备阶段、法庭调査阶段、法庭辩论阶段和评议判决阶段四部分。(一)准备阶段;
推荐度:
导读1、委托代理人进行诉讼。每个当事人都可以委托1至2人代理其进行诉讼。2、申请回避。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当事人有权要求人民法院更换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3、收集、提供证据。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人民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任何一方当事人均有权收集证据,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是真实的,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的。4、进行辩论。在法庭上,当事人有权陈述自己的意见,论证自己的主张,反驳对方当事人提出的意见和主张,同时也可以通过书面方式行使这一权利。5、请求调解。原告起诉后,双方当事人都有权请求人民法院用调解方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纠纷。一、行政诉讼开庭的流程。开庭审理包括准备阶段、法庭调査阶段、法庭辩论阶段和评议判决阶段四部分。(一)准备阶段;


1、委托代理人进行诉讼。每个当事人都可以委托1至2人代理其进行诉讼。

2、申请回避。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当事人有权要求人民法院更换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

3、收集、提供证据。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人民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任何一方当事人均有权收集证据,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是真实的,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的。

4、进行辩论。在法庭上,当事人有权陈述自己的意见,论证自己的主张,反驳对方当事人提出的意见和主张,同时也可以通过书面方式行使这一权利。

5、请求调解。原告起诉后,双方当事人都有权请求人民法院用调解方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纠纷。

一、行政诉讼开庭的流程

开庭审理包括准备阶段、法庭调査阶段、法庭辩论阶段和评议判决阶段四部分。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开庭审理的前奏,主要包括:人民法院在确定开庭时期后,应以传票传唤当事人出庭参加庭审,并通知诉讼代理人、证人等到庭参加诉讼活动;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应当公开审理。开庭前,人民法院应当将案由、当事人情况、开庭时间和地点等进行公告,张贴于法院门前的公告栏内。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査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并宣布法庭纪律;开庭审理时,由审判长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审査诉讼代理人资格和代理权限。下面主要对回避制度进行必要的阐述:回避是指为保证案件的公正审判,而要求与案件有一定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不得参与本案的审理活动或诉讼活动的制度。回避适用以下人员: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回避事由,是指上述人员是本案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或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回避申请应当在开庭审理前提出,回避事由在开庭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3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若申请人对驳回回避申请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对申请人的复议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3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二)法庭调査阶段

法庭调査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核实、审査证据,以査明案件真相的诉讼阶段。法庭调查的基本程序如下:

①由原告宣读起诉状,然后由被告宣读答辩意见。原告主要应说明其合法权益受到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的事实,被告则应围绕证明自己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进行阐述,并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当事人陈述完毕,然后传证人到庭作证或宣读证人证言。证人到庭后,法庭应当告知其诉讼权利义务。对证人的证词,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经法庭准许后,可向证人提问、质证。此外,若证人因客观原因不能到庭时可以宣读证人证言,但此证人证言同样应在法庭经由双方当事人质证。

②在当事人陈述和证人作证后,审查书证、物证等,宣读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双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表围绕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发表质证意见。如果合议庭认为案件事实业已査清,审判长即可宣布法庭调查结束,进入辩论阶段。

(三)法庭辩论阶段

法庭辩论阶段是各方当事人运用证据和法律规范,就案件争议事实充分表达意见的阶段。法庭辩论由审判长主持,各方当事人发言应经审判长准许。辩论中,提出与案件有关新的事实、证据,由合议庭决定停止辩论,恢复法庭调査。法庭辩论的顺序是:首先由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接着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然后双方之间进行辩论。若有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应在原被告发言后再行发言。第一轮辩论结束后,依此顺序进入第二轮辩论,针对上一轮辩论中对方的要点和主张进行反驳,并进一步阐明本方的观点,相互辩论的次数和时间由审判长确定,但不得限制各方当事人的辩论权利,同时亦不可使当事人重复自己的主张。法庭辩论结束后,由审判长依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顺序依次征询各方最后意见。当审判长认为案件事实已查明,即可结束法庭辩论程序,宣布休庭。

(四)评议判决阶段

休庭后,合议庭对本案进行评议。评议时,合议庭成员根据经认定的证据,确认案件事实,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参照规章,形成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判决。合议庭评议时适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但不同意见应记入合议笔录,合议庭成员均应在合议笔录上签字确认。对于重大、疑难案件,则交由院长报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二、离婚诉讼程序

诉讼离婚分为三个阶段:起诉、审理、判决。

1、起诉

离婚案件的起诉,是指婚姻关系的一方向人民法院提出依法解除与对方婚姻关系的请求。起诉一方当事人就是原告,被诉的一方当事人就是被告,诉讼开始后,当事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

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案件的起诉必须符合四个条件。离婚案件也属于民事案件,因此起诉也必须符合民事诉讼法的条件并具有自己的特色:

(1)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个人;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离婚诉讼适用一般地域管辖。即要求离婚的一方,必须向被告户籍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被告户籍所在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则向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起诉。

只有具备以上四个条件的离婚案件,人民法院才能受理。

离婚案件起诉时,起诉者应向人民法院提交诉状和副本。诉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原告、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工作单位及现住址;

(2)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和理由;

(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址。

(4)人民法院决定受理案件,诉讼离婚程序也随即开始。

2、审理

审理,是指人民法院接到起诉后,开始诉讼程序,到做出判决前所作的一切调查工作的总和。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审理分为审理前的准备、调解、开庭审理三个阶段:

(1)审理前的准备。人民法院在收到离婚诉讼后,经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在立案后的5日内将诉讼状副本送达给被告,被告在收到诉讼状副本的15日内应提出答辩状;审判人员审阅诉讼材料,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证据;人民法院应当更换不符合起诉或应诉条件的当事人,通知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参加诉讼;根据当事人诉讼请求依法进行诉讼保全或先行给付。

(2)调解。人民法院受理离婚案后,首先应对当事人进行调解,使当事人消除分歧,互相谅解,从而达成离婚或和好的协议。达成和好协议的,人民法院将协议记录存卷,一般不发给调解书;达成离婚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制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并加盖人民法院印章。调解书具有与判决书同等的法律效力。

(3)开庭审理。人民法院调解不成的,即进行开庭审理。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开庭日期。开庭审理前,由书记员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审判员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是否回避;之后,开始法庭调查,询问当事人和当事人陈述;告知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询问证人,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询问鉴定人,宣读鉴定结论;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宣读勘验笔录。尔后,开始法庭辩论,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双方互相辩论。

3、判决

根据庭审情况,应当再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后,即行宣判。人民法院宣判一律公开进行。当庭宣判的,应当十日内进行送达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即发判决书。

离婚案件的一审程序结束。如果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可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进行二审诉讼程序。

文档

民事诉讼法中的当事人的权利有哪些?

1、委托代理人进行诉讼。每个当事人都可以委托1至2人代理其进行诉讼。2、申请回避。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当事人有权要求人民法院更换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3、收集、提供证据。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人民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任何一方当事人均有权收集证据,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是真实的,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的。4、进行辩论。在法庭上,当事人有权陈述自己的意见,论证自己的主张,反驳对方当事人提出的意见和主张,同时也可以通过书面方式行使这一权利。5、请求调解。原告起诉后,双方当事人都有权请求人民法院用调解方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纠纷。一、行政诉讼开庭的流程。开庭审理包括准备阶段、法庭调査阶段、法庭辩论阶段和评议判决阶段四部分。(一)准备阶段;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