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应迅速审查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认为有犯罪事实时立案;若认为无犯罪事实或事实轻微,不追究刑责时不立案,并通知控告人理由。如不服,可申请复议。
法律分析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
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拓展延伸
刑事诉讼法中立案标准的适用范围与实践问题
刑事诉讼法中的立案标准是指在刑事案件中,检察机关是否应当立案侦查的标准。其适用范围与实践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实践中,立案标准的适用范围涉及到案件的性质、证据的充分性、公益性等多个方面。同时,立案标准的适用也存在一些实践问题,如标准的具体操作性、标准的统一性等。因此,对于刑事诉讼法中立案标准的适用范围与实践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完善立案标准的制度设计,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和公正性,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
结语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处理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时,应按照管辖范围迅速审查。如果认为存在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应立案;如果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犯罪事实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应不予立案,并通知控告人不立案的原因。如控告人不服,可申请复议。对于刑事诉讼法中立案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实践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以完善制度设计,提高刑事诉讼效率和公正性,确保司法公正实现。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