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上诉期限规定如下:刑事上诉期限为十日,抗诉期限为五日;民事上诉期限为15天,裁定上诉期限为10天;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上诉期限按照刑事或民事规定执行。
法律分析
上诉期限的规定,有三种:
1、刑事上诉期限与程序。《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三条【启动期限】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
2、民事上诉期限与程序。提起上诉必须是享有上诉权或可以依法行使上诉权的人。民事和经济纠纷案件的原告、被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权提起上诉。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如果在一审判决中确认其承担义务的,也有权提起上诉。不服民事和经济纠纷判决的上诉期限为15天;不服民事和经济纠纷裁定的上诉期限为10天;上诉期从接到第一审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天算起,逾期不得上诉。
3、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42条的规定,对附带民事判决或者裁定的上诉、抗诉期限,应当按照刑事部分的上诉、抗诉期限确定。如果原审附带民事部分是另行审判的,上诉期限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期限执行,即对判决不服的上诉期限为15日,对裁定不服的上诉期限为10日。
拓展延伸
上诉期限和程序的规定及注意事项
上诉期限和程序的规定及注意事项是指在司法程序中,当一方不满意原审判决或裁定时,可以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以争取对原判决或裁定的改变。根据不同的司法制度和法律规定,上诉期限和程序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上诉期限是有限的,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级法院递交上诉申请。同时,上诉程序也有一定的要求,包括递交上诉状、陈述事实和理由、提供相关证据等。在进行上诉时,当事人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如确保上诉材料的完整性、准确性,遵守法院的规定和程序等。因此,当事人在面临上诉时,应当及时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结语
上诉期限的规定是司法程序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刑事和民事案件的不同,上诉期限也各有规定。刑事案件上诉期限为十日或五日,而民事案件上诉期限为15天或10天。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上诉期限的确定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进行上诉时,当事人应遵守上诉程序的要求,如准备完整的上诉材料、遵守法院规定等。了解上诉期限和程序的规定及注意事项,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十章 附 则 第一百零三条 本法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五十一条 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接收起诉状。
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起诉状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8修正):第六章 经费保障 第四十二条 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