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确保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有权获得劳动报酬,公司可扣减工资但需遵循规章制度。劳动争议包括劳动关系确认、合同履行、解除、离职等问题。解决劳动争议需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的原则,保护当事益。劳动者可与用人单位协商或请工会或第三方共同协商达成和解。若无法协商解决,可向劳动部门提请劳动仲裁。
法律分析
可以向劳动部门提请劳动仲裁。劳动者为用人单位付出劳动后,就相应地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这是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之一。公司可因旷工作适度的工资扣减,但这必须建立在合乎程序的规章制度之下。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三条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的原则,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拓展延伸
解析离职工资的法律要点
解析离职工资的法律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劳动法规定,雇主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或者国家规定支付离职工资。其次,离职工资的计算一般包括基本工资、加班工资、绩效奖金、年终奖等。此外,根据具体情况,还应考虑加班补偿、年假带薪结算、未休年假的经济补偿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离职工资应当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15日内支付给员工。如果雇主未按时支付或拖欠离职工资,员工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总之,了解离职工资的法律要点,能够帮助雇员维护自身权益,也能够引导雇主依法支付离职工资,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结语
劳动者在获得劳动报酬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向劳动部门提请劳动仲裁,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进行解决。劳动争议的范围包括劳动关系确认、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辞退和辞职、工作时间、福利待遇、劳动报酬等方面的争议。解决劳动争议应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的原则,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也可以请工会或第三方共同协商达成和解协议。了解离职工资的法律要点对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雇员有权要求按合同约定或国家规定支付离职工资,并在劳动关系终止后15日内支付。如遇支付问题,可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等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五十条 【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双方的义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一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四十四条 【劳动合同的终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一)劳动合同期满的;
(二)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三)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
(四)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五)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六)法律、行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