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期间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实习生可以主张权利。用人单位应与实习生签订实习协议或与学校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实习细节,并可购买商业保险以避免经济赔偿纠纷。
法律分析
一、实习未满可以直接走人吗
可以,实习不是劳动关系。没有专门法律规定。
二、法律依据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伤害事故,不属于工伤,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但可以以雇佣关系向用人单位主张权利,或由学校基于与单位之间的实习合同的相关约定主张权利。
实习期只适用于在校学生。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逃避保险或最低工资的,故意与符合劳动者资格的非在校学生签订实习协议,这是违法的也是无效的。实际上即便签订实习协议,用人单位和非在校学生也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作为用人单位,应该与实习生签订实习协议,或与实习生、实习生所在的学校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实习生的实习时间、工作时间、实习费、实习内容等细节。同时用人单位可以为实习生购买商业保险,避免实习过程中发生因工受伤后产生经济赔偿纠纷。
拓展延伸
实习期提前离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实习期提前离职对个人和组织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个人来说,提前离职可能会影响个人声誉和职业发展。在简历中出现频繁的实习期提前离职记录可能给潜在雇主留下不稳定的印象。此外,提前离职可能会错过一些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无法充分发挥实习的价值。对组织而言,实习期提前离职可能导致项目进度延误,需要重新安排人员,增加招聘和培训成本。为应对这种情况,个人应提前评估实习岗位是否符合自身职业规划,尽量避免过早离职。若确实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应提前与导师或上级沟通,寻求解决方案,尽量减少影响。
结语
实习期间的离职对个人和组织都可能带来一定的影响。个人应该认识到提前离职可能影响个人声誉和职业发展,并且错过学习和成长机会。对组织而言,实习期提前离职可能导致项目延误和增加成本。因此,在决定离职前,个人应该评估实习岗位是否符合职业规划,并与导师或上级沟通,寻求解决方案,尽量减少影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五章特别规定第二节劳务派遣第六十五条【劳务派遣中解除劳动合同】被派遣劳动者可以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的规定与劳务派遣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被派遣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的,用工单位可以将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八章职业培训第六十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
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十九条【不出具解除、终止书面证明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