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介绍了劳动合同中关于年限及试用期的规定,包括试用期的时间、注意事项以及相关法律规定。试用期是劳动合同中的一部分,双方当事人必须就试用期条款充分协商,并规定好试用期的期限和相关规定。同时,用人单位不能以试用期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间也应当享有全部的劳动权利。
法律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劳动合同中关于年限及试用期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因此,答案为“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日;劳动合同期限在6个月以上1年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30日;劳动合同期限在1年以上两年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0日;劳动合同期限在两年以上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
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如果劳动合同的试用期超过规定期限的,劳动者可以要求变更相应的劳动合同期限,或者要求用人单位对超过的期限,按照非试用期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变更劳动合同期限,或者按照非试用期的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劳动合同只约定试用期,未约定劳动合同期限,劳动者要求约定期限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协商确定劳动合同期限。
二、试用期方面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用人单位就不能以试用期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就试用期条款充分协商,取得一致,试用期条款才能成立。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是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充分表达各自意见,并就合同条款取得一致后达成的协议。因此,任何一方都不得凌驾于另一方之上,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更不得以强迫命令、胁迫等手段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条款。
2、劳动者在试用期间应当享有全部的劳动权利。
这些权利包括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还包括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的权利。不能因为试用期的身份而加以,与其他劳动者区别对待。
3、禁止设定变相试用期。
有的用人单位为了规避法律,约定试岗、适应期、实习期,这些都是变相的试用期,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将劳动者的待遇下调,方便解除劳动合同。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当明确这些情形按照试用期对待。
拓展延伸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试用期是用人单位为了考察职工能力是否符合岗位需要而规定的时间。在试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职工的能力:用人单位应对职工进行公正、客观的考察,以确定其是否具备胜任岗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2. 保持良好的沟通:用人单位应积极倾听职工的意见和想法,及时解答其疑问,并尽量解决其困难,以达到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和谐。
3. 明确职责和目标:用人单位应明确职工的工作职责和目标,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使职工充分了解自身在单位中的地位和作用。
4. 记录相关情况:用人单位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对职工在试用期间的表现进行记录,并保存备查。
5. 遵守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解除职工的劳动合同,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 保持诚信: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应保持诚信,不得利用职工在试用期间的不成熟之处谋取不当利益,损害职工的合法权益。
通过以上注意事项,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应依法合规地开展职工的考察和培养工作,以确保职工能力和用人单位的和谐发展。同时,职工和企业也应该共同努力,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以期在试用期间达到共同的目标。
结语
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但需要注意规定期限和相应的工资标准。在试用期间,劳动者应享有全部的劳动权利,不能因为试用期的身份而加以。同时,禁止设定变相试用期,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立法宗旨】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四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三十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