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违法发放贷款罪和贷款诈骗罪的主要特征和区别。违法发放贷款罪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反国家金融及贷款管理制度故意为之,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在客观方面,行为人可能出于过于自信的过失,也可能出于故意,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及贷款相
法律分析
一、违法发放贷款罪的主观方面包括过失和故意。行为人对于其非法发放贷款行为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可能是出于过于自信的过失。至于行为人实施的发放贷款行为本身,则是出于故意,尤其滥用职权,更是故意而为,但违法发放贷款罪属于结果犯,行为人对行为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因而违法发放贷款罪仍属于过失犯罪。
相关知识:什么是违法发放贷款罪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二、违法发放贷款罪特征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及贷款相关的规章、制度;
本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为:
1、行为人有违反贷款相关的规章、制度、纪律的行为;
2、有违法发放贷款造成国家重大损失的后果发生;
3、行为人违法发放贷款的人是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
本罪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只能是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工作的人员才能构成本罪主体外,单位也能构成本罪主体;
本罪在主观上的表现为故意。行为人是在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反国家金融及贷款管理制度故意为之,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
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与贷款诈骗罪的主要区别在于:
1、侵害的客体不同,前者侵害的为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后者侵害的为金融机构的财产所有权,犯罪对象都是贷款;
2、客观方面不同,前者属于行为犯或者结果犯,后者只是结果犯;
3、主体不同,前者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后者只能是自然人;
4、主观方面不同,前者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无目的的要求,后者只能是故意,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在我们国家很多的罪名,他的主观方面既可以是过失也可以是故意,比如说违法发放贷款罪的话,并不一定都是故意为之的,也有一些工作人员在发放贷款的时候,非常的不小心导致了相关损失的产生,因此需要为此负上刑事责任,提醒大家一定要工作小心谨慎。
结语
违法发放贷款罪主观方面包括过失和故意,行为人可能出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导致非法发放贷款行为,但更重要的是出于故意,滥用职权,给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及贷款相关的规章、制度带来严重破坏。违法发放贷款罪属于过失犯罪,行为人对行为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因此仍属于过失犯罪。
法律依据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1997-04-15) 第十七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应当恪尽职守,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
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1999-02-22) 第七条 金融机构变更股东、转让股权或者调整股权结构的,应当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涉及国有股权变动的,并应当按照规定经财政部门批准。
未经依法批准,金融机构擅自变更股东、转让股权或者调整股权结构的,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该金融机构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1997-04-15) 第十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长以及金融专家,任期2年。